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冰桶挑戰公益的熱鬧和門道

2014年08月22日 11: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發表黑白集評論説,最近幾天,堪稱清涼又火熱的冰桶秀持續上演,卻也終於引發不同意見,連柯文哲都説應“適可而止”。倒是金城武用除濕機余水加冰不點名自潑,讓人拍手稱帥。無論如何,柯P説“應回歸社會福利政策來解決問題”,確實點到了問題關鍵。

  這次為漸凍人募款的活動,可謂名利雙收,從政商名流到大明星都參上一腳,自娛娛人,還賺到熱心公益的宣傳效果。慈善活動辦出這樣的局面,可謂達到多贏目的。但現在不僅有人呼籲留意,莫使“關懷漸凍人”的主旨反而淪為附屬品;更有人提醒其後遺症,因罕見病領域裏有待關懷者眾,如果某單一主題過度膨脹,可能掩蓋、甚至剝奪了其他不同病患需求的資源。

  確實如此,這向來是公益活動的兩難。每當出現一次“放煙火式”的民眾愛心大捐輸,接下來,往往就是其他弱勢團體的一場“大寒冬”。臺灣從“921地震”、“88風災”、“日本核災捐款”、乃至最近高雄氣爆的民間捐款活動,都反映臺灣人的愛心能量驚人。但其後,往往就進入一般善心捐款青黃不接的窘困期。這种經驗對募款單位和公益平臺週而复始,也難怪社服團體寧可呼籲細水長流式的捐款,將行善落實于日常關懷。

  所以,公益活動引人看熱鬧過後,應回到專業經營“門道”,才是長久之計。柯P主張回歸社會福利政策,卻也承認他“還沒想好”,其實專業團體早有經驗傳承。除了當局政策之外,民間力量應接棒演出,不僅企業應了解“社會責任”之所在,連號稱“社會企業”者也能站穩腳步,號稱“賣一捐一”的TOMS鞋是最著名的例子。若能令社會大眾行善於日常生活之間,才是公益的最佳行銷。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