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大龍和小龍間的新競合

2014年08月14日 08:3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來臺灣經濟似從谷底回升,日前臺灣主計總處發佈,臺灣第二季經濟增長率為3.84%,較5月預估值大增1.05個百分點;四大智庫皆預估今年臺灣經濟增長率將達3%之上。相較之下,和臺灣並列為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韓國近來皆下調經濟增長率,韓國政府近日甚至推出總規模達400億美元的經濟振興方案。

  臺灣《聯合報》14日發表社論指出,儘管馬當局一再強調過去5年臺灣經濟成長率是亞洲四小龍第二,但綜合各方面表現,臺灣遠不如其他三小龍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主因在,臺灣過度依賴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而且無法掙脫“臺灣接單、海外生産”、賺“容易錢”的代工出口模式。更讓人憂心的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新加坡、香港、韓國及中國大陸皆致力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産業競爭力;但臺灣調整速度緩慢,因而在面對亞洲經濟新賽局時,臺灣經濟好壞操之在己的成分愈來愈低,危機正逐漸浮現。

  在四小龍的競賽中,新加坡、香港是都市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較難和臺灣作比較;但在求新求變方面,新加坡、香港皆充分展現其高度的決心和意志力,因而能不斷進步並保有領先優勢。臺灣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更挾力爭上游的拼勁及強大的創新能量,亟欲和日本一較高下,並將臺灣遠遠拋在後頭。臺灣“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曾直言:“早就沒有亞洲四小龍”,凸顯出的正是臺灣經濟結構調整緩慢、長期競爭力殿後的殘酷現實。

  近年由於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亞洲四小龍的競爭逐漸轉變成中國龍和四小龍競合的新賽局,對臺灣的影響也愈來愈大。大陸對外貿易額已躍居全球第一,GDP(國內生産毛額)規模全球第二,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因而成為四小龍吸取養分、激發成長新動能的重要貿易夥伴。香港以大陸作為腹地,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及人民幣離岸業務,強化其國際運輸、物流、商貿及金融中心的角色。新加坡和大陸有緊密的經貿合作,服務業發展亦高度依賴大陸觀光客和對陸企的服務。臺灣和韓國更競逐大陸市場,並以大陸作為最大生産基地;由於中韓FTA(自由貿易協議)將於今年底前完成協商,臺韓在大陸市場競爭更趨白熱化。

  另一方面,近年大陸亦積極推動經濟轉型及産業升級換代,和亞洲四小龍間的競爭也同步升高,其中,又以對臺灣及韓國出口産品的影響最為顯著。最近臺灣及韓國經濟一起一落,即顯示出大龍和兩小龍間在資訊電子産品供應鏈上競合關係的兩大變化:其一,是美國蘋果公司iPhone 6即將面世,其晶片供應鏈由韓國轉向臺灣;其二,是依賴臺灣零組件的大陸品牌智慧手機及平板電腦快速崛起,在大陸及美國市佔率皆大幅成長,甚至取代了部分韓國産品。這兩大變化皆讓臺商代工訂單大量增加,成為推升今年臺灣經濟成長率最重要因素;相對而言,也影響韓國經濟表現。

  從表面來看,臺灣在和韓國競爭上扳回一城,但代工出口格局並未改變,其實只是受惠于美韓和中韓業者彼此的競爭。若看得遠一點,臺灣資訊電子業危機也正逐漸升高,因為大陸製造能力正快速提升,未來不僅有足夠能力服務大陸本身品牌,而且也將大量侵蝕臺商的蘋果及其他外國品牌訂單。另媒體報導iPhone 7晶片訂單將重回韓國三星,亦顯示過度依賴代工訂單的不確定性。

  在亞洲新賽局中,臺灣要強化經濟操之在我的成分,就必須作徹底改變,不僅要有新加坡、香港求新求變的決心和意志,而且要學習韓國的拼勁,不遺餘力投入創新的産業發展模式,徹底揚棄“賺容易錢”的思維,擺脫代工出口發展模式。另一方面,臺灣也須全力因應大陸經濟轉型及産業升級所帶來的競爭壓力,致力建立産業核心競爭及經濟自主性。唯有臺灣保有不可取代的競爭優勢,兩岸合作才不會淪為依附角色,臺灣自能重現四小龍活力。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