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關鍵經濟法案拖不得

2014年08月05日 15: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5日發表社評文章説,臺灣“經貿國是”會議已經開完,但對於經貿及臺灣發展議題,並沒有形成更好的共識與發展策略,加上近日發生不幸的澎湖空難與高雄氣爆災害事件,萬事莫若救災急,“立法院”不得不暫緩經濟關鍵法案的審議。然而我們擔心,《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及《兩岸監督條例》恐將一再延宕,後續的《服貿協議》及《貨貿協議》更加遙遙無期,溫水煮青蛙,臺灣的經濟前景將會很黯淡。

  回顧歷史,臺灣是淺碟子市場,經濟發展受惠于商人的努力,一直與世界經濟連動、與大市場結合。80年代前,在世界拿訂單,自己生産。80年代後,一樣獲取世界訂單,但逐步移往大陸生産,創兩岸垂直分工模式。

  2000年後的世界經濟,起了本質上的變化。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已收成果,生産力大增,蘇聯解體後,東歐國家也成為産業大軍,可以生産大量産品,印度、巴西亦強勢崛起,搶訂單變成艱困的工作。2008年後,我們更看到連美國都要復興製造業,歐盟峰會決議強調促進經濟及擴大就業,將工作機會緊緊抓住。

  全球化浪潮蜂擁而至,WTO多邊協議功能反而不彰。世界經濟逐漸演變成區域經濟組織(RTA)及雙邊FTA(自由貿易協定)的時代,市場多是給自己或周邊簽有RTA、FTA的國家分食。中韓FTA第12輪談判已經結束,就服貿和投資自由化方式達成協定。雙方並敲定第13輪談判將於9月在大陸舉行,希望年底完成所有的談判,進行簽署。臺灣與韓國的出口産品很多項目重疊,“經濟部”日前公佈中韓FTA將對臺灣産業的衝擊評估,將近4分之1的工業産品將受到韓國的威脅,包含紡織、塑膠、石化、機械與光學器材等高度競爭的産品受到很大影響。

  沒有市場、沒有訂單是很現實的問題。自由社會下,廠商不是退場就是出走,工人卻走不了。工作機會變少,大量的失業就會産生。臺當局看到這樣的問題,於是主張盡力加入國際經貿組織,但因為特殊的兩岸關係,且大陸佔臺灣出口外貿已經40%,全世界也都認為大陸不但是大工廠,也是世界的大市場。因此深化兩岸關係,拓展大陸市場,並進軍國際市場,同時並行是應該採行的最佳策略。

  反對黨並不做如此想,“臺獨黨綱”是民進黨的核心理念,主張繞過大陸,直接與國際市場接軌。然而我們要指出,“跳陸邏輯”,放棄大陸市場,就是放棄臺灣的比較利益。一個最容易切入的市場,拱手讓人是不智之舉,其他市場加倍也賺不回來。而且自絕於13億同胞的經濟策略,導致兩岸關係緊張,臺灣的國際空間就很難拓展,這是政治上明白的現實。放棄對大陸的發言權,並不能釋放臺灣的善意,反而是製造兩岸的困擾。與大陸為敵更是《反分裂法》對付的目標。而國際上,大家都很清楚,如果兩岸有什麼風吹草動,絕大多數的國家是選擇13億人口的對岸,臺灣只有空悲切、徒傷悲。

  2日臺灣社召開的“自經區危機解密”座談會。綠營學者表達新經濟發展模式一定要回歸臺灣主體性,若示範區無法照顧最基層民眾的生活幸福,民進黨就應堅決反對,根本無須提對案。民進黨人也屢屢認為臺當局拿“韓國威脅論”來恐嚇人民,説臺灣競爭力不是靠FTA。

  臺灣競爭力當然不是靠FTA,但沒有市場、沒有訂單,産業就沒有前途,沒有競爭力,對韓國的威脅沒有反應,才是麻木不仁。臺灣要發展新經濟模式,我們不反對,但回歸臺灣主體性,是空話。示範區是讓整個臺灣的經濟跟世界接軌,讓整體臺灣經濟更好,未來全民都可以得利。照顧最基層民眾的生活幸福應該是社會福利政策,把自由經濟示範區跟最基層民眾扯在一起,這是很奇怪的邏輯。

  執政黨不用與民進黨起舞,對於既定的經貿政策,應該戮力完成。我們認為臺灣一定要趕快跟中國大陸簽訂服貿、貨貿、通過《示範區條例》,也要和他國儘速簽訂FTA。對於韓國已和諸多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中韓FTA又將對臺投下核爆彈,臺灣應以此為警惕,以免被韓國遠遠超越。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