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潘飛:美國打“臺灣牌”成本越來越高

2014年08月01日 09: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8月1日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潘飛日前表示,在中美亞太互動新格局的制約下,目前臺灣對美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助益有限,臺美關係的提升依然面臨諸多難題,臺灣問題對中美關係的干擾呈減弱趨勢。

  潘飛就奧巴馬政府對臺政策作出了以下幾個方面評析:

  第一,中美亞太互動新格局,將持續弱化臺灣問題對中美關係的干擾。潘飛認為,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出:

  一是中美在亞太地區的權力分配和對和平共處的追求,有助抑制美對華打“臺灣牌”的衝動,降低臺灣問題對中美發展新型大國關係的干擾。目前中美在亞太地區各具優勢,且彼此優勢短期內無法替換或轉化,兩國很難在亞太形成所謂兩極格局。加上雙方已形成深度利益捆綁,在亞太形成全面對抗的可能性較低,加上雙方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共同追求,為彼此和平共處提供了內外動力,也制約了美國對華制衡的手段和效果。因此奧巴馬推行“再平衡戰略”以來,儘管中美關係時有起伏,防範與牽制中國的力度有所加強,但總體上仍保持了穩定發展的上升勢頭。中美關係螺旋上升的走勢,必然會增大雙方妥善處理臺灣問題,避免干擾雙方合作大局的動力。

  二是美國重返亞太,調整亞太軍事部署,重點打造以關島基地為核心的亞太軍事佈局,實現從第一島鏈向第二島鏈的適度轉移,客觀上會弱化臺灣在第一島鏈中防範中國大陸的功能,削弱美在打“臺灣牌”動力。

  三是中美亞太實力差距縮小,兩岸實力差距拉大的現實,將有助提升美對兩岸融合的接受度,降低美介入臺灣問題的動因。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薩特(Robert Sutter)稱,兩岸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如果希望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臺灣問題和美中關係,使美國和臺灣都沒有大的壞事發生的話,就要允許兩岸融合的過程不被打亂地順利進行下去。試圖阻止兩岸融合的趨勢不符合美國利益,而且美國也無法阻止。

  第二,美將臺灣納入亞太“再平衡”戰略難以達到預期戰略目標。

  一是隨著中美實力差距的縮小和雙方共同利益的增大,美打“臺灣牌”的成本越來越高。潘飛説,近期世界銀行發佈的報告稱,中國將於2014年取代美國成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全球最大經濟體,中國的強大必然會增大美打“臺灣牌”的顧慮,這也是2010年以來,美雖強調臺灣對美國推行亞太戰略具有關鍵性作用,卻始終不願明言臺灣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重要原因。容安瀾稱,如果將美國將臺灣納入“亞太再平衡”戰略,或造成臺灣是美國遏中戰略的一部分的印象,會損害美中關係,也可能危及臺灣。

  二是兩岸關係持續向前發展將限制美打“臺灣牌”的影響。潘飛説,儘管馬當局希望借助美“再平衡”戰略提升臺美實質關係,爭取更多“國際活動空間”,但不可能以放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為代價而“一邊倒”地追隨美國,仍將與亞太地區多數國家和地區一樣,選擇“安全靠美,經濟靠中”的策略。而且隨著中國大陸在東亞地區經濟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臺灣將越來越離不開大陸。CSIS與臺《中國時報》聯合調查顯示,儘管“反服貿學生運動”反映臺灣內部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焦慮,但90%臺灣受訪者認為,未來10年中國將是臺灣最重要的經濟夥伴。

  三是臺灣在美“再平衡”戰略中能夠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聯合早報》評論稱,儘管臺灣願意為美“再平衡”戰略分擔一部分責任,但能分擔多少責任令人存疑。軍事上,美國不可能重新在臺駐軍或建立軍事基地。外交上,臺灣不可能為了替美國分擔戰略重任而放棄在東海和南海議題上的原則立場。意識形態上,如果臺灣的民主繼續陷入民粹主義和政黨惡鬥的泥淖中不能自拔,那麼其對中國大陸的“燈塔”作用將繼續黯淡無光。

  第三,馬當局利用美“再平衡”戰略大幅提升臺美實質關係的難度很大。潘飛認為,儘管美推行“再平衡”戰略,為臺美強化實質關係提供了可趁之機,但受臺美地位不對稱、內部分歧難以解決等因素的制約,雙方關係的發展仍存在諸多障礙,短期內臺討好美國的做法也難以大幅提升雙方實質關係。如臺“F-16A/B戰鬥機升級案”因2015年美國刪減國防預算而一併遭到取消。美將開放美豬進口作為支援臺灣加入TPP的條件。臺《聯合報》評論稱,開放美豬進口、臺灣加入TPP以及向美採購柴電潛艇,都是臺美關係的暗涌。在美強臺弱的先天架構下,馬當局仍需小心應對。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陳一新稱,進口美豬極可能是臺灣參加TPP的致命傷,前景不容樂觀。

  第四,未來兩年美對臺政策重心將從防範兩岸關係發展過快轉向防止島內局勢失控。潘飛説,基於兩岸政治僵局不易突破,雙方經貿合作因服貿協議而暫時放緩,馬英九剩餘任期內兩岸關係難有大進展等考慮,儘管美對兩岸關係發展的警惕性沒有明顯減少,但對兩岸關係發展邁向政治對話和統一的擔憂有所降低。4月,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發佈報告稱,馬英九卸任前,兩岸不可能進行政治對話。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戈迪溫(Steven Goldstein)稱,馬英九執政以來,兩岸關係並未出現臺灣不可逆轉地向大陸漂移等令美國感到擔憂的狀況。容安瀾表示,目前臺灣的政治氣候並不利於兩岸關係繼續發展,不應期待馬英九剩餘任期內兩岸間會有新的計劃。隨著未來臺灣兩場重大選舉的臨近,美對臺政策重心將從防範兩岸關係發展過快轉向防範島內可能出現的政黨輪替對美國的影響。美擔心民進黨“逢中必反”的做法和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堅持“臺獨”的立場,會讓2016台“大選”期間兩岸關係再趨緊張。戈迪溫表示,未來5年可能朝危險方向改變臺海現狀的是島內政治。如果2016年國民黨和民進黨候選人競爭激烈,大陸可能不得不對臺施壓,防止出現對己不利的變化。

  潘飛是日前出席在青海西寧舉辦的“第二十三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