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林建甫:臺灣經濟若垮掉 誰執政有區別嗎?

2014年07月31日 14: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7月31日報道,中韓可望年底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被形容如臺灣的“經濟核爆”。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林建甫表示,既然是核爆,臺灣企業唯一的因應之道只有“出走”、別無他法,連帶將造成嚴重的就業問題,臺灣的經濟若因而病入膏肓,他語重心長地指出,“到時候,誰執政,有差(區別)嗎?”

  本身亦為臺大經濟係教授的林建甫表示,中韓FTA其實可以追溯到2012年之前的“中日韓FTA”,但那時候韓國發現3國的談判進程太慢,他們於是跳過日本直接與大陸要談FTA,從這方面就可以看出韓國在拓展市場的企圖心,儘管中韓FTA從2002年便開始磋商,直到2012年才進入實質談判,但這也顯示出韓國精心佈局的戰略高度。

  林建甫指出,2013年11月底,韓國眼見與大陸談判FTA已有把握可以談成了,於是宣佈要參加以美國為首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旋即獲得美國正面的回應,眼見韓國左手探取大陸市場,右手也拿到了美方TPP的入場券,情勢對臺相當不利,馬英九於是在12月也宣佈要加入TPP。

  林建甫進一步分析,韓國在經濟上之所以有如此宏觀的戰略高度,一項重要的遠因,就是1997的金融危機差點搞死韓國,當時雖然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介入救援,但韓國本身使出“以債換股”的方式來自救,結果反而引入諸多國際企業,無形中也讓韓國的企業與國際接軌,同時也擁有了國際視野的經濟戰略思維。

  林建甫表示,“我到莫斯科時,看到許多韓國商家,到東南亞更是發現韓國商人有計劃、有步驟地攻城掠地!”林建甫説,相形之下,臺灣雖然屢次在這類大型的經濟危機中安然度過,可是臺灣的社會與企業的視野就沒有那麼宏觀、也較保守封閉。他説,韓國後來就像浴火鳳凰一般重生,與臺灣同為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出口品項有九成相同,但數年前對大陸的輸出産值早已超越臺灣。

  一旦中韓簽訂FTA,倘若兩岸的經濟合作法案例如ECFA底下的服務貿易、貨物貿易乃至於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等都還沒通過的話,臺灣的企業該如何因應?“只有出走,沒有任何其他辦法。”林建甫斬釘截鐵地説,一旦企業出走,接下來所影響的,便是就業問題。

  不過,林建甫指出,中韓FTA的衝擊雖然嚴重,但短時間之內,不會立刻讓人有所感覺;因為韓國的産品雖然可以擁有優惠的關稅、或者免關稅進入大陸,但臺灣廠商與大陸可能還是會因為人脈、長期合作關係等,還能暫時抵擋韓國的進攻,“但兩三年後,廠商就會發現,市場不斷流失,屆時已晚矣!”他説,這就是標準的溫水煮青蛙。

  對於經貿“國是會議”決定要每年公佈所謂“兩岸風險紅皮書”,林建甫認為,這種評鑒機制其實見仁見智,而且廠商自己身處第一線,自己就會評估,反倒是各种經合的資訊,要如何公開、透明,進而化解各界歧見、憂慮,才是大家應該關切的重點。

  林建甫指出,這次的經貿“國是會議”,來自各界的與會者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辯論,整合出來的意見,自然不易發生歧見,未來臺當局也應該這樣做;他指出,其實臺灣的藍綠政黨都有偏右傾向,而且真理越辯越明,許多萃取自公開透明的資訊,藍綠所發出的見解通常都會一致。

  “但若資訊沒有被公開,或者被論述清楚,就容易産生誤解、甚至被有心人操作。”林建甫認為,不少人質疑為何臺當局老在大陸經合下功夫?不去爭取其他國際市場?但事實是以TPP為例,目前的12個會員國要完成第一輪的會談、有了共識決議之後,才有機會輪到討論臺灣加入的問題,“這最快也要等到2015年,難道在那之前我們就什麼都不幹?”

  “大陸佔臺灣出口市場的四成,美國佔一成多,其餘在日韓、東南亞,而這些貿易夥伴都在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這個談不談?”林建甫説,臺當局不是不想拓展國際市場,而是在進入國際之前,必須確保大陸這一塊“肥肉”不能流失,所以才會看起來好像把經濟全押在大陸,但兩岸透過合作把觸角延伸至國際,這道理其實不難,但沒講清楚,就會讓人誤解。

  “其實當兩岸在談ECFA時,正與大陸談FTA的韓國比臺灣還要緊張!因此,在拓展國際市場之前,韓國先積極與大陸議約,之後才敢去跟美國談TPP。”林建甫説,現在韓國不但在大陸市場上的議約進度超前臺灣,在國際方面也讓臺灣難望其相背,如果臺灣政壇再不攜手合作,待臺灣經濟病入膏肓,“到時候,誰執政,有差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