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6月9日報道,在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的臺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全國臺研會副秘書長楊立憲首先做了主題發言,她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約因素有六點,即“臺獨”問題,兩岸關係定位問題,國際活動空間問題,軍事安全互信問題,認同問題和國際因素介入問題。她認為,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當,將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景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動蕩,停滯,反覆甚至倒退。
在“臺獨”問題上,楊立憲表示,“臺獨”是制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大的毒瘤和隱患,因為“臺獨”勢力不承認臺灣人是中國人以及臺灣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也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架構”,企圖從歷史、法理上切除兩岸的連結。她認為,民進黨距離拋棄“臺獨”仍很遙遠,指望其執政後接受“兩岸一中框架”並不現實,“‘臺獨’一日不除,兩岸關係一日不能高枕無憂,‘臺獨’問題將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很大的隱憂。”
在兩岸關係定位問題上,楊立憲表示,這是決定兩岸關係何去何從的根本問題,但複雜性在於臺灣內部至今對此充滿爭議,分歧嚴重。泛綠陣營主張“一邊一國”,互不隸屬,顯然超越了大陸的底線,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大陸都不可能接受。楊立憲表示,如何處理泛藍陣營對大陸是一件棘手的事,不僅因其在此問題上和大陸有一定交叉,都承認“九二共識”,反對“臺獨”,還因為1949年後沒有徹底解決舊政權在臺灣存活下來。因此,如何兼顧法理與現實,妥善處理問題,是鞏固深化和平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談到國際活動空間問題時,楊立憲指出,大陸主張雙方只要在兩岸定位上達成政治共識,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可以通過平等協商,對臺灣參與國際問題作出適當安排。但“臺獨”勢力主體意識高漲,試圖突破“兩岸一中框架”,希望兩岸在國際社會平起平坐,在國際間相互尊重、互不排斥,對此大陸是無法接受的。而且按照傳統國際法和當代國際準則,國家主權是不能分割的,一個主權國家只能有一個中央政府在國際社會行使主權,使得這一主張很難得到實踐。
在軍事安全互信方面,楊立憲認為,受制于兩岸結構性矛盾和內外阻力,兩岸在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問題上遲遲無法提上議程,主要面臨三點挑戰:一是兩岸在前提、目標和動機上存在分歧;二是臺灣內部缺乏共識;三是臺灣擔心影響臺美互信及美國對臺軍售。加之馬英九的第二任期執政不順,民望低落,民進黨企圖東山再起,都使解決問題即和平發展的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
在認同問題上,楊立憲表示,認同問題屬於心理學範疇,有原生性和建構性兩種因素,一旦形成,便有很強的韌性和固性。“這裡説的認同,包括對身份的認同,是臺灣人還是中國人,或二者都是,兩岸關係定位,以及對大陸和島內國民兩黨的看法等等”。她強調,認同問題愈加成為兩岸關係的核心問題,若得不到妥善整合和處理,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將將造成極大隱患。
關於國際因素介入問題,楊立憲表示,臺灣問題本是中國內部的問題,之所以長拖不決,與國際因素介入有相當大的關係。特別是在兩岸關係對立的背景下,國際因素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可以扮演“第三者”挑撥離間或促進的雙重角色。
楊立憲強調,以上六大問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牽制,環環相扣。幾乎所有重大問題在島內都有兩套版本,泛藍説好泛綠就説不好,反之亦然,“在這種複雜背景下,很多事都出現了事倍功半的結果。”從“太陽花學運”中可以看到幾種投影,包括臺灣民眾歷史心結的投影,反共、“去中國化”教育和“臺獨”宣傳的投影,族群矛盾、藍綠對抗的投影,以及結構性矛盾和亞太地區國際政治角力的投影。
“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大陸對臺灣的善意會在島內産生激烈爭議”,楊立憲表示,臺灣民眾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感到不安,很多人沒有得到充分的實惠,對和平統一産生了莫名恐懼感。她認為,歸根結底,還是兩岸關係走上和平發展軌道的時間太短,積累的正能量不夠大。“但人們不必過分悲觀,這是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的必然結果,就像人體內有火,必須要從身上某個部位反映出來一樣”,總體來看,目前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低谷階段,兩岸勢力程“陸大臺小,陸強臺弱”的趨勢仍在繼續,也表明兩岸發展的主導權掌握在大陸手中,“臺獨”勢力是翻不起大浪的。
最後,楊立憲指出,“由於上述六大問題的存在,兩岸關係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存在著不穩定因素。特別是年底“七合一”選舉和2016年選舉,結果如何都將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産生巨大影響。”若各方面都能認識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來之不易,就應正視問題,推動問題的解決,以兩岸同胞為主,回歸歷史原貌,在兩岸同屬一中的架構下尋找解決方案。同時,大陸必須堅持三個為主,即以壯大自身實力為主,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為主題,以爭取臺灣民心認同為主線,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好兩手準備,立足於最壞的情況,同時向最好的結果努力,如此,才能牢牢掌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動權,逐步擴大正能量,消除負能量,繼而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