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大陸安定繁榮 臺灣才能繁榮

2014年06月09日 08: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8日發表社論説,島內綠營人士在思考兩岸關係時,對大陸經濟與金融風險問題總抱著幸災樂禍的心態,甚至希望中國經濟崩潰,臺灣才有機會擺脫中國大陸影響力,實現“獨立建國”。在經濟政策上,也希望假設中國大陸不存在,臺灣與西方國家自成經濟體系運作。

  臺灣“中央銀行”5月29日發佈第8期《金融穩定報告》,並以專欄《中國大陸經濟轉型改以內需主導之模式及其影響》分析大陸經濟轉型對臺灣出口及經濟成長的衝擊;立即引來某“獨”派媒體的批評,趁勢指責馬當局執政6年,讓臺灣嘗到過度仰賴中國大陸的惡果,包括出口及經濟成長動能大減。

  社論指出,事實上臺灣經濟快速增強與大陸連結,始於陳水扁當局時代。于2000-2007年間,大陸經濟崛起成為世界工廠,出口成長率平均高達22%,帶動亞洲國家中間原材料出口的成長,形成以大陸為核心的供應鏈網路,外溢效果帶動了臺灣經濟的持續成長。適時臺灣投資不振、民間消費低迷,經濟結構出現重要轉變,拉動經濟成長的引擎從投資、民間消費轉為貨品及勞務凈輸出。換言之,兩岸經濟連結深化,不是臺灣的選擇,而是大陸經濟快速成長的結果。

  這段期間大陸地區(不含香港)佔臺灣出口比重從17.2%提升到30.1%,太挖寶出口平均成長率達9.5%。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研究,亞太經濟體出口成長和大陸出口相關性最高的前3者:2000-2005年為香港、日本和臺灣,2006-2011年則為臺灣、韓國和新加坡,大陸的發展和臺灣經濟已密切關聯。

  大陸也是臺商對外投資的主要地區,于1999年,臺當局核準臺商對大陸投資僅佔核準對外投資總金額的28%,2000-2007年該佔比大幅提升到60%,近5年又增至72%。2013年臺灣上市、上櫃公司赴大陸投資1122家,佔全體上市(櫃)公司1447家達78%,亦見大陸對臺灣經濟有深切的影響。

  大陸也是臺商重要海外生産基地,臺灣外銷訂單海外生産(所謂三角貿易)比重於2000年僅13.3%,2007年大幅增至46.1%,2013年又升至51.5%。于2013年臺灣島內生産毛額(GDP)4,893億美元,較前一年增加140億美元;其中三角貿易凈收入金額193億美元,增加20億美元,對GDP成長的貢獻率約17%;而在海外生産的佔比中,大陸從2000年的70.3%升至2007年的90.9%,2011年復升至92.7%,顯示大陸經由三角貿易對臺灣經濟的成長有重大幫助。

  從以上出口、對外投資與海外生産3個層面觀之,兩岸之間經濟的關聯不僅深度加深,廣度也持續擴大。即如IMF的研究報告指出,大陸投資若減少1個百分點,臺灣經濟成長會下挫0.9個百分點;其中,大陸非製造業部門投資若減少1個百分點,臺灣經濟會下降0.75個百分點,種種數據顯示出,繁榮安定的大陸是帶動臺灣經濟繁榮的主要力量。

  近年大陸經濟進入轉型期,臺灣“央行”的報告同時指出,大陸一方面致力於以內需市場帶動結構轉型,另方面推動産業升級及進口替代政策,本土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對臺灣出口造成衝擊;換言之,臺灣面對的,一邊是機會,另一邊是挑戰。機會指貨品及服務市場所潛藏的龐大商機,尤其是服務業方面,去年大陸貨品貿易順差達2600億美元,但是服務貿易逆差卻高達1220億美元;另外,依大陸初步統計,去年服務業佔GDP比重雖首次超過工業部門,但佔比僅達46.1%,距先進經濟體的70%仍有相當落差,足見內需市場將是未來帶動經濟成長的引擎。

  所謂挑戰,是指大陸平均8-10%的高關稅和非關稅障礙,及大陸本土企業的競爭。依據IMF的報告,大陸消費品進口僅佔全球的2%,但其消費品市場卻佔全球的5%,顯示出大陸的內需市場存在某種程度的進入障礙。

  面對機會與挑戰,整合是增進兩岸安全與繁榮的關鍵,兩岸政治關係已較前穩固,與大陸的貿易協定不僅是交易,更是為與大陸及鄰近國家進一步整合鋪路,此對臺灣的未來極其重要,兩岸服貿和貨貿協議都應儘速簽署、實施。

  社論最後説,大陸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沒有安定繁榮的大陸,就沒有安定繁榮的臺灣,所謂中國經濟崩潰是臺灣的機會,更是昧於事實的愚蠢之見,不值一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