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少子化海嘯 每年將有2000教授失業

2014年04月17日 09: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7日發表評論文章説,在這次服貿爭議中,學生們表達出對於未來失業的憂慮。可是在兩年之後,也就是2016年,臺灣大專院校專任教職員的失業潮,就會像海嘯一般地來臨,又快又猛,持續13年,這更是需要立即討論的議題。

  根據臺當局“內政部”的資料,18歲的人口會從今年的32萬人,降到2028年的十六萬人。目前大專院校的專任教職員有8萬人,若是大專院校的生師比(公立是19,私立是24)和錄取率(超過100%)不變,民國2028年專任教職員的人數會降為一半,剩下4萬人。未來的13年,每年平均減少3千個員額。扣除屆齡退休的人員後,每年可能超過2千人失業。

  屆時,臺灣“教育部”將會成“失業部”,為處理教職員失業問題,而沒心力去規劃高等教育政策。下屆臺灣地區領導人,不,未來3屆臺灣地區領導人也將會眼睜睜地看著臺灣的高等教育崩盤。

  文章説,為了重新規劃臺灣高等教育,有如下建議:

  首先是要鼓勵私人興學,讓優秀的公私立大學互相競爭,彼此才會進步,因此需要減少公立大學的數目和招生人數。公立大學應該採取同質合併,將數個性質相似的大學合併,各個校區分配到不同的學院,以增加同性質教師的數目,産生群聚效應,促進合作。

  其次是要兼顧區域均衡發展。按照臺當局“教育部”無為而治的做法,各界預期臺灣東部和南部的學校幾乎會全面陣亡,只保留北部的大學,這對於發展是惡性迴圈。因此需要由“立法院”制定規則,減少北部公立大學的招生名額,讓東部和南部的公立大學可以生存。

  從小學處理少子化海嘯的經驗得知,年資是決定教師去留的關鍵因素。換到大學裏也會發生同樣的現象:年長的資深教授留在校園,而年輕助理教授的數目會減少。這對於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教育部”在執行公立大學合併時,必需規劃教師的年齡分佈狀況。

  此外,還要將“生師比”降到香港的水準,也就是12,以提升大學的教學品質,讓臺灣的大學更有競爭力,可以和香港的大學搶學生。

  隨著臺灣大一新生錄取人數的減少,“教育部”應將補助學生的經費提高,讓大學學費不漲反降,甚于可以發高額的獎學金,爭取優秀高中生。

  臺當局“教育部”也應該儘快建立失業教職員的輔導轉業機制,每年協助超過2千名失業教職員獲得新的技術,重新投入職場。

  評論説,臺灣少子化海嘯將在2016年開始摧毀高教,希望大學校長、“行政院”、“立法院”、藍綠兩黨主席,共同討論生師比、錄取率、公私立大學比例、一般大學和科技大學的招生人數、以及區域平衡具體方案,再由“教育部”提出逐年實施的進度表,讓高等教育在15年後,有浴火重生的機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