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美國介入 臺灣自稱追求自主的絕大反諷

2014年04月17日 09: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太陽花學運反對服貿協議延燒24天后落幕,近日香港媒體報導,美國向蔡英文、王金平和民進黨施壓,出手挽救馬英九,是學運快速落幕的主因。美國《世界日報》16日社論指出:臺方尚無人證實這種説法,但美國近期對臺灣連串作為,包括官員或與臺灣事務有關重量級人士連續挺服貿發言、國會眾院通過重申《臺灣關係法》重要性和售臺四艘派裏級飛彈巡洋艦,加上扼制臺灣學運等作為,顯示沉寂一段時間的“臺灣牌”,華府似有洗牌重新翻打意味;美中未來國際大情勢中的博弈,臺灣仍可能發揮很大牽制大陸的作用,使臺灣捲入強權紛爭中。

  臺灣的內政問題需要美國人出面仲裁或干預,是追求獨立自主地位的臺灣絕大的諷刺。這是歷史現實和強權政治下,臺灣在夾縫中難以逃避的處境。港媒認為,美方擔憂反服貿學運擴大,成為中國出兵臺灣的正當理由,美方才出手施壓,結束抗爭。實則,學運雖癱瘓兩岸服貿協議和後續的貨貿協議等談判,滯緩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等訪台行程,但所謂社會動亂失控,導致大陸出兵之説,想像遠超過實況,也與大陸低調觀望臺灣學運發展的實情不符。

  美中雙方這次對學運的態度,一方冷靜觀望、一方積極介入,具體而微反映不同處境和考慮。大陸官方對學運反應克制而低調,避免干預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反觀美國,的確如大陸學者的觀察,態度一反過去“以臺制中”、“以綠制藍”策略,無論國務院發言人哈夫、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羅素國會作證,或美國在臺協會理事卜道維、前理事卜睿哲等談話,口徑都一致,希望臺灣以理性和平方式討論,負責任地運用自由權利,甚至讚揚馬英九服貿協議是卓越成就。至於美方是否干預施壓了,依慣例這類內幕很難公開或獲任何一方證實。

  顯然,民進黨“立委”蕭美琴在美國“尼爾森報導”發公開信,指馬英九服貿協議“傾中賣臺”,黑箱操作;反服貿團體募款在《紐約時報》登廣告爭取美方支援;學生代表訪美國,在華府開記者會,所有“告洋狀”做法,都未獲美方採納。美國甚至未出現反對服貿協議的聲音,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一,是馬當局與華府間溝通良好,包括服貿協議談判簽署,事先已贏得華府支援,牢不可變。二,佔領“立法院”在法治國家看來是荒謬違法之舉,對民主化的臺灣,美國朝野同樣不支援。三,營造兩岸經濟整合環境,對增進臺海和平有益,符合當前美國戰略利益。四,美方對臺灣群眾擔憂的“以經促統”,造成臺灣向大陸傾斜,顯然不像臺灣人一樣擔心。一個有自主能力、有足夠經濟實力能維持一定國防力量自保的臺灣,是美國可接受的發展。五,美國不樂見兩岸統一,但目前距那一步還遙遠。美方似有足夠信心,讓臺灣的兩岸關係進展,在華府可控、可預測、在沒有意外下交流。臺海和平當前對美國也是戰略機遇期,華府無暇分身面對紛擾的臺海兩岸關係;而馬當局顯然贏得華府信任可達標。

  美國對臺灣朝野影響力的深度、廣度和關鍵性,學運風波中再讓外界一覽無遺。確如港媒評論,臺灣很難“去美國化”。而民進黨爭取美國理解和支援上,顯然再次失分,蔡英文或其他人,顯然都須“補課”,調整“中國政策”和兩岸關係,而聲援反服貿,讓綠營難回身轉型;對美中強權互動大勢,民進黨停留冷戰思維的參與圍堵和孤立中國大陸,“揣摩”錯華府態度。如無法調整,2016年可能再遇美方“抑綠挺藍”,不利再執政。

  美方心甘情願想看到兩岸市場融合,進而走向政治統合嗎?華府官方標準説法,是兩岸問題最終須“和平解決”(不是防長海格日前説錯、被國務院更正的“和平統一”)。兩岸維持和平發展,不為美國製造“意外”,是當前華府最高方針。美國制衡中國大陸的牌目前是釣島主權和日本、南海主權和菲律賓等當道,中國視為“核心利益”的臺灣牌,或許才是美國的“大戰略”,尚未到出牌時機。臺灣如何維持平衡,讓美國永遠沒有出牌時機,才是最高、最佳也最具智慧的戰略。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