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皇甫河旺:百姓應相信專業人士對服貿判斷

2014年04月04日 08: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4月4日發表評論説,臺灣島內由服貿爭議引發的“太陽花學運”持續數日,卻仍未見收場的跡象。3月30日,在學運發動下,反服貿運動又掀新高潮,數萬反服貿的民眾走上凱達格蘭大道進行抗爭。就相關問題,中評社記者採訪了香港珠海學院新聞傳播系主任皇甫河旺教授。

  皇甫河旺,原籍江蘇徐州,出生於陜西,在臺灣接受初等至高等教育,後留學美國;1968年起擔任臺灣《中央日報》記者、綜合月刊編輯、主編等職,1977年起歷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係講師、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輔導長、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主任、世新大學教務長;2004年至今擔任香港珠海學院新聞傳播係教授。

  皇甫河旺表示,學生通過示威、抗議、遊行、集會等方式表達意見是正當的。但是,侵入“立法院”、甚至是臺當局辦公的“行政院”就超出了民主和法律的界限。學生“佔領”這些地方後滯留不走,甚至損壞公物以及古董,性質更加嚴重,涉及到了法律問題。

  皇甫河旺表示,學生的行為不但過頭,而且有要挾臺當局之嫌,太過自我膨脹:學生雖然反對服貿,但是從媒體反饋上看,他們並不了解自己為什麼反對,也説不清服貿到底是什麼。

  從現場情況看,抗議現場不斷有綠營“立委”現身,清楚地反映了學運的性質。這是綠營為了反對馬英九當局,拉選票的表現。

  皇甫河旺表示,服貿協議有51頁,其中不乏相當專業,沒有經過訓練有正常思維水準的學生看不懂的部分。因此,能看完協議的人就不多,能看懂七八成的更少。

  臺灣的學生對服貿的了解基本上是基於手機短訊的“懶人包”做出的片面解讀,上街抗議是他們被煽動利用後所做出的舉動。一方面,這説明學生的舉動是不理性的;另一方面,也説明臺灣當局在解釋服貿的具體內容上與民間缺乏溝通,沒有以老百姓能夠聽明白的語言去解釋到底什麼是服貿協議。

  皇甫河旺介紹,最近有臺灣媒體向13家大學的經濟系主任做問卷,詢問是否應該與大陸簽訂服貿協議。結果是,12位主任的結論是應該,只有1位表示不應該。因此,老百姓應該相信由專業人士所做出的判斷。他本人認為,服貿對臺灣有利有弊,雖然一些中小貿易會受到影響,但對臺灣利大於弊,臺灣應該走出這一步。

  皇甫河旺認為,在兩岸交往的過程中,雙方面都希望爭取到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對於大陸而言,這一面或許是通過經濟影響政治;對於臺灣而言,這一面或許是在經濟受益的基礎上保有民主自由的制度。因此,兩岸未來還需要多了解,通過善意的互動,繼續和平的發展下去。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