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的私有化問題靠蔡英文解決?

2014年03月19日 09:5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9日發表社論説,藍營“立委”以美牛模式的麥克風突襲,繞過綠軍霸佔主席臺的杯葛陣式,將“兩岸服貿協議”送進“院會”存查。以鬧劇對付鬧劇,實在不成體統,亦都是程式的帽子戲法,卻可能決定了服貿的實質面貌,這是“立法院”之恥。而令人好奇的是,如果5月蔡英文當選民進黨主席,她領導下的綠營,未來在“國會”能否展現不同於今的面貌?答案恐怕並不樂觀。

  社論摘錄如下:

  蔡英文日前高調宣佈參選民進黨主席,挑戰蘇貞昌的領導。她在聲明中説:“民進黨和臺灣社會都需要往前跨出一步,時代變了,我們所處的環境也變了;如果我們堅持活在過去,我們只會被世界淘汰。”一般人或許認為,蔡英文強調的“變”,是指民進黨“逢中必反”的政策應該調整;但對照她稍早指責民進黨的“私有化”傾向,她對政黨角色的反省應不僅止於此。

  政黨“私有化”是個值得玩味的提法。蔡英文月初在高雄演講時説,政黨應該是種“載具”,民進黨在1980年代就屬於“載具”,但演變至今卻出現“私有化”現象;並謂,目前民進黨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把黨“還給社會”。由此可見,蔡英文批評的,是目前民進黨扮演的角色“公共性”不足,甚至有被黨內某些個人或特定群體把持的傾向,這是她對黨“私有化”的憂慮。

  蔡英文這項“民進黨私有化”的談話,引起蘇貞昌勃然大怒,駁稱“聽不懂她在説什麼”,並稱民進黨不是“載具”,而是引導民意、愛臺灣的力量。對照之下,蔡英文強調的是政黨“承載民意”、“反映民意”的功能,因此才有“載具”之説;至於蘇貞昌,則不僅將政黨的地位置於人民之上,甚至視人民為政黨可驅遣之“工具”,因此才會有“引導民意”之説。

  事實上,要談民進黨的“私有化”,看看該黨近20年的變化即一目了然。從黨外時期的“公政會”、“編聯會”並立,到建黨初期的“美麗島”、“新潮流”分立,派系至少是建立在理念或路線的異同。而演變至今,卻僅見“蘇係”、“謝係”、“遊係”等打著個人旗號為簇擁的小團體,彼此不時透過鬥爭或結合而爭逐利益;這不是民進黨的“私有化”是什麼?

  再看,20年前資源缺乏的民進黨,是靠著耕耘公共領域的荒蕪地帶,來爭取與積累社會大眾的信任;而今天,民進黨的政治活動則完全以對抗與削弱執政黨為能事,以換取自己執政的資源,根本不在乎犧牲臺灣的未來及民眾的利益。這樣汲汲追逐一黨之私、罔顧臺灣整體發展的政黨,以撕裂社會的手段把政治推向“私有化”的窄巷,又如何贏取社會民心?

  蔡、蘇兩人對政黨角色的不同詮釋,姑不論是策略上的差異,或者是理念上的基本落差,都可以看出蔡英文對目前民進黨的作為感到不滿,認為不足以吸納社會主流價值及中堅力量,甚至沒有足夠能量帶領社會往前推進。這點,正是她宣佈參選黨主席挑戰蘇貞昌的主因;因為她明白,若無法爭取到中間力量的支援,民進黨不可能走完“最後一哩路”重返執政。

  然而,從“看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其實有一段艱難的鴻溝需要跨越,包括蔡英文自己的“論述”與“行動力”。最簡單的問題是:假設蔡英文當選主席,她能號令綠營“立委”在“國會”進行良性制衡,讓臺灣的民主和立法品質有效提升嗎?以目前民進黨“立院”黨團的情況,在少數惡名昭彰的老“立委”領軍下,綠軍鎮日熱中杯葛霸佔,卻無法提出具體對策,這如何讓黨內理性的聲音被聽見?如何讓包容多元的力量撐起更廣的民意支援?事實上,面對服貿之爭,蔡英文卻只是一面倒地譴責藍營,這種態度,根本和蘇貞昌沒有兩樣。

  政黨的“私有化”,有一個更古老的名稱叫做“公器私用”;過去常用來形容國民黨的黨政不分,現在則形諸民進黨之為鬥爭而鬥爭,而遺忘了社會責任和問政初衷。過去兩年,蘇貞昌領導的民進黨在向後倒退,蔡英文顯然也看出了其中問題,但她有能力擋住這個趨勢嗎?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