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銀發衝擊:臺灣應對老齡化做好準備

2014年02月19日 09: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9日社論指出:再過4、5年,臺灣即將步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加提早退休的人口,將佔總人口的1/5以上。這表示我們在時間上已沒有很多餘裕。事實上,隨著島內民眾平均壽命的拉長,許多家庭近一、二十年來已經承受了照護家中長輩的莫大壓力,即連嬰兒潮世代也即將面對自己的老年;因此,如何調整臺當局及社會因應老年的制度和心態,已刻不容緩。

  聯合報係願景工程近日推出“活躍老化”──老有所為、老有所托、老有所養、老有所終的系列專題,目的即在勾勒臺灣熟齡社會的生活樣態,探討民眾對於老年生活照養的各項問題與需求,並提供先進經驗,希望臺灣能夠發展出具本土特色的老年生活哲學和照護機制。

  從現實面觀察,臺灣社會目前最迫切的老年議題,主要集中在老者的托養與照護上。在這兩方面,民眾的焦慮最多、需求也最大,但臺當局政策上和民間産業面似仍遠遠落後社會的需求。

  在老有所托的部分,由於臺灣社會講究家庭倫理的特質,有高達6成以上的臺灣老人喜歡與子女同住,不少人願意在家養老,而願意去住安養機構的僅2%。然而,近年臺當局投入的資源卻大量集中在機構照護,對於支援老人留在社區或家中的服務及支援體系十分薄弱;這樣的差距,恐須在政策上作出大幅調整,才能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值得慶倖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或民間團體似乎較能體察民間的需求,不少“在地安養”的模式在社區萌芽:例如臺中市設立了“托老學園”,新北市出現了“托幼也托老”的托育中心,讓長者與孫兒一起上學,也調和世代間的情感互動。

  在老有所養的部分,是目前臺當局著力最深的一塊,從長照服務機構的設立、長照保險的規劃,銜接全民健保展開的疾病生活照護,希望一條龍式地掃除人民的後顧之憂。但是,由於老人疾病的多樣化對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程度各異,臺當局如何在照護模式上提供更彈性的設計,以紓解民眾不同的照護壓力,實在需要有更大的想像力。以目前牛步化的長照規劃、“立法”及執行,恐怕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

  除了機構和制度的建立,老年議題還有更重要的一個面向,那就是人民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老去。熟齡人口未必就是社會的依賴人口,英國“高齡社會政策白皮書”即楬橥,在不同的生命週期,都應確保“自立、機會與選擇”三項基本原則;美國也提出“自立”、“機會”與“尊嚴”三大方向,作為建構中高齡族群的社會準則。人生成長猶如四季的輪替,從熟齡至人生的終點站,如能抱持自主且有尊嚴、有規劃的態度,善用終身學習、延長就業、志工服務等來活躍自己的退休生活,不僅讓生命更有意義,也有助保持身心的健康。

  近年,不少先進國家都在提倡“友善年齡”的就業政策,希望促成中高齡公民的就業,除更有效運用中高齡人口的智慧和人力,也減輕高齡社會對國家財政的衝擊。在臺灣的主流社會,一向缺乏這種友善的自覺,長年來的各種“敬老”政策都隱含著“敬而遠之”的輕慢;諸如勞動市場設有強制退休年齡,運動俱樂部對一定年齡的老人設限等,都反映了這種假“體恤”為名的年齡歧視。

  在老有所終方面,“安寧緩和照顧”是島內近年民間發起的社會運動中,成效極顯著的一項。安寧療護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但它的資源卻永遠不足,而且始終偏重醫院的安寧療護。事實上,“老有所終”並不應只局限于向生命告別的這項最後儀式,如何規劃終身醫療自主計劃、對抗無效醫療的淩遲,為自己找到一個最後的安身終老場所,而不會“孤獨死”等,可能更為重要。善終的過程是一條漫漫長路,除了個人與家族要培養更積極的生命觀,也需要當局投入更多資源,協助社會完成生命的儀式。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這是白居易描繪的老年生活,1300年後的今天,臺灣老人們不應再以此為足了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