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課綱調整 誰才是撥亂反正?

2014年02月10日 16:1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教育部”課綱調整一事引起軒然大波,贊成派與反對派針鋒相對,尤其是本土社團的反應特別為烈,仿佛臺灣“國教院”課程發展會(課發會)“微調”課綱的結果將會導致兩岸統一、臺灣滅亡一般。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9日專論文章説,歷史本由後人撰寫,編寫歷史的觀點往往與當今政權的正統性息息相關。此次藍綠雙方唇槍舌劍、壁壘分明,連幾個字也爭辯再三,説到底,不過是意識形態作祟罷了。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欲亡其國,先亡其史。“中華民國”傳統的課綱,上承夏商週三代,歷五千年文明而傳承至“中華民國”,雖居海島一隅,但卻是正統與道統之所在。臺灣這塊寶島不僅是在政治、經濟上穩定發展,更蘊藏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然而,李登輝時期以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大幅調整課綱,正是不惜以滅亡“中華民國”為代價,也要強調臺灣主體性。於是,荷蘭、日本便與清朝、“中華民國”一般,都是臺灣這塊土地的統治者。“統治”帶有正統的意味,“日殖”、“日據”都是不承認日本治理臺灣的合法性,但“日治”則不然。尤其這種同心圓史觀的課綱先是描述日本寄望臺灣能成為前進南洋的前線基地,故積極推動皇民化,加強臺灣的基層建設;接下來便話鋒一轉,“客觀”指出“國軍接收臺灣”後紀律敗壞、官員貪腐,爆發了“屠殺臺灣人”的“二二八事件”。仿佛相比之下,“國民政府”作為同一血緣的殖民者,還不如日本人對臺灣人來得優渥。這種敘事方式要是當初抗日英雄羅福星、余清芳、莫那魯道泉下有知,不知會不會心生不肖子孫認賊作父之嘆。

  文章指出,這種同心圓史觀的課綱雖然強調各個外來者數百年來對臺灣這塊土地的武力殖民,但仍只能建立一部悲情史,尚不能塑造臺灣主體性。因此,要徹底達成建立臺灣主體性的目標就必須以消滅“中華民國”的正統性為手段。於是,蔣中正8年抗戰的結果不是“光復臺灣”,而是“代表盟軍就近接收臺灣”;確定戰後臺灣、澎湖等島嶼歸屬的《開羅宣言》變成毫無效力的一紙空文;清朝在甲午戰敗後割讓給日本的臺灣、澎湖也不該“回歸”繼承清朝的“中華民國”,而是在日本放棄後成了無主地。臺灣不再是“中華民國”的主權領土,“中華民國”之於這些以同心圓史觀為外衣的“臺獨”論者,正是食之無味,棄之不惜!

  這種為了強調臺灣主體性,致力於切斷臺灣與中國,乃至於不希望與中華文化有任何關聯的課綱,已主導臺灣教育長達20年。在積非成是下,結果現在支援“中華民國”傳統課綱者試圖撥亂反正,反而被“臺獨”論者斥為“賣國求榮”的亂臣賊子。

  這些痛批現今課綱調整的學者與“立委”身為中華民國公民或公僕,抵制臺灣與中華民國的任何連結,甚至不惜“引進外國勢力”,將“中華民國”與日本、荷蘭等殖民者並列。誰是賣“國”求榮?誰才是撥亂反正?相信人民心中自有一把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