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謝長廷參選民進黨主席的三個意義

2014年02月10日 08: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立報》10日發表社論説,謝長廷參選2014年即將改選的民進黨主席,撇開其黨內政治派系的勢力消長和算計,無論勝選與否,至少有三個重要的意義值得深思及肯定。首先,謝長廷參選民進黨主席是落實他在2011年提出的“憲法共識”,並開展其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的“憲法”路線,這是政治路線之爭,遠超越民進黨主席和派系角力的勝負。

  “憲法共識”強調的是臺灣內部絕大多數民意的“重疊共識”,是要對“中華民國憲法”舍異求同,作為大家認同的基本規範,團結多數的民意,促進朝野和解,在內政與治理能力上競爭,臺灣社會才會穩健進步。換言之,部分“獨”派人士對“中華民國憲法”在領土、主權範圍有不同見解,一直耿耿於懷,其實這部分尚待與中國大陸在國際社會皆能同意的情況下,進行正式的政治談判來解決,否則即使臺灣片面宣佈自己的領土和主權範圍,卻缺乏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和支援,反而會讓臺灣陷入孤立的窘境。面對臺灣社會,當務之急是在絕大多數民意認同的平臺上,朝野進行良性競爭,讓臺灣不再原地踏步,穩健發展,而絕大多數民意具體的展現,即現行之“憲政體制”。

  其次,謝長廷參選民進黨主席也有助於打破“以黨領政”、“黨政不分”的惡例。一直以來,臺灣的領導人包括蔣家父子、李、陳、馬歷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都是任“總統”兼黨主席,一方面容易控制黨及黨員,另方面容易經營政治獻金,所以有意角逐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蘇貞昌和蔡英文也亟欲取得民進黨主席的位置。問題是參與公職選舉的候選人往往有太多選舉考量的利害算計,一方面想要討好基本盤,另一方面又想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援,所以在黨的政治路線及黨務改造上多有掣肘,無法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民進黨自2012年“大選”落敗後,聲言要進行兩岸政治路線的改革,卻一直不能滿足人民的期待,以致當國民黨執政令人不滿時,民進黨的聲望亦未有起色。謝長廷若能堅定參選到底,那麼蔡英文除非是想成全蘇貞昌參選2016,否則必然不會自己參選。

  第三,謝長廷參選民進黨主席仍高舉兩岸和平、交流的路線,即使飽受“獨”派人士批評,亦未見其有退怯、討好的跡象,反而勇於為自己的主張和政治路線辯護,可見他也認知這是路線之爭,絕非單純一屆黨主席位置之爭。縱然民進黨主席選舉是由民進黨員投票直選,外人無從插手介入,但謝長廷能否參選到底、能否勝選?卻是攸關民進黨兩岸政治路線轉型;以及朝野政黨能否在“憲法路線”之下良性競爭,帶領臺灣向前的關鍵指標。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