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不突破兩岸“罩門”看不到出路

時間:2014-01-16 15:21   來源:台灣網

  中評社1月16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兩岸政策始終是民進黨的“罩門”,千呼萬喚中的民進黨“對中政策檢討紀要”1月9日終於出爐,卻引起民進黨內外一片譁然。這場兩岸政策大討論,歷時半年多,民進黨內各派、政治精英傾巢而出,歷經五場“中委會”委員會議、九場“華山會議”,600多人次出席,200余人次發言,最後只拋出一份不是總結的“檢討紀要”,既沒有提出結論,也沒有指明方向,只有匯集,沒有整合,羅列了一堆無用的觀點,卻漏掉了“憲法共識”、“凍獨”等重要主張。這份“紀要”避談實質只談表面,空談政策並無可行性,反映了民進黨內的嚴重分歧,無法凝聚共識,找不到方向,最後弄出一個不倫不類的“紀要”,看不到民進黨的轉變,更看不到民進黨的出路。

  “紀要”呈現四大矛盾。

  一是“臺獨”與“凍獨”的矛盾。民進黨內有識之士認識到“臺獨”主張對於民進黨重返執政與長期發展的危害性,主張“凍結臺獨條款”。然而“紀要”強調“臺獨”的“一邊一國”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不變,死抱“臺灣前途決議文”不放,使二年來民進黨轉型的所有努力瞬間瓦解,阻擋了前進的步伐。

  二是“憲政共識”、“憲法各表”與“臺灣共識”的分歧。“憲政共識”是第五場華山會議中謝長廷與新潮流係妥協的結果,實際上就是蘇貞昌的立場。而謝始終堅持“憲法各表”,蔡英文則重提“臺灣共識”,三方相爭不下,最後蔡將蘇版的“憲政共識”修改為“凝聚臺灣內部的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事後蔡英文明確定義“臺灣共識”為“臺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臺灣”。試問以這樣的“臺灣共識”能夠成為兩岸對話的基礎嗎?

  三是開放與對抗的悖離。“紀要”提出民進黨的政策必須與時調整,以更務實態度來處理新生議題。但調整是假,緊縮是真,其敵視大陸的心態絲毫未變,對抗、限制大陸的目的昭然若揭,仍是“逢中必反”,為“反對而反對”。針對兩岸協議,民進黨要制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納入風險評估及利益回避機制,為兩岸協議設置門檻。民進黨聲稱要檢討兩岸法令、營造“友善環境”,善待陸客、陸配、陸生,但心態可議,使之成為“民主臺灣的最佳夥伴”,也沒有任何措施,未來民進黨“立委”是否配合仍具變數。9日會議中蘇貞昌自稱“有政策、有主張”,但蔡英文不斷詰問“然後呢?”,蘇無言以對,説明現階段的民進黨政策空洞,且沒有可行性。

  四是“安全”與交流的困境。民進黨始終以“恐中”、“拒中”來愚弄、欺騙民眾,早年以及“木馬屠城”反對兩岸直航,現在以臺灣“安全”阻撓兩岸交流。民進黨嗅到了美國“亞太再平衡”氣息,更是曲意迎合美、日。蘇貞昌試圖結合美、日、菲、印等國結成“民主同盟”,對抗大陸。儘管“民主同盟”最後沒有寫入“紀要”,但民進黨“聯美抗中”的對抗意識陰魂不散,制約了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轉型。

  蘇貞昌自稱民進黨的政策“更自信、更周延、更安全也更善意”,卻引來民進黨上下、臺灣內外的一片撻伐聲。謝長廷強烈批判黨的方向不清楚、不明確,只有文字堆砌,“沒有站在主流價值”,讓人民“無感”。謝還透露內部民調,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滿意度只有27%,遠低於國民黨的35%。林濁水稱努力很久,沒做成結論很可惜。郭正亮批評不稱“總結報告”只稱“檢討紀要”,位階太低,不具有約束力。前“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整合了謝長廷、柯建銘的意見,提出未來民進黨的“三支箭”,即“凍結臺獨黨綱”並通過“中華民國決議文”、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推動“憲法各表”。

  “紀要”顯示蘇貞昌面臨重大挫敗,敗象已露。蔡英文抓住了民進黨兩岸政策的主導權與詮釋權,先馳得點,“臺灣共識”再次浮出水面。

  這份離破碎的兩岸政策“檢討紀要”,將民進黨轉型、縮短“最後一里路”的所有努力化為泡影,退回原點。除了重復“臺獨”教條,妄論“主權、安全、人權”的既有論調,依然炒冷飯、走短線、找捷徑。違背民意,跟不上時代節奏,逆歷史潮流而動,沒有新思維、沒有新方向、沒有新政策,缺乏前瞻性、可行性、指導性,開展智庫與城市交流竟然成為“亮點”,令人恥笑。

  這份“紀要”命運多舛,很快被人遺忘。這對民進黨精英們半年來努力不公平,也辜負了臺灣內外的關切與期待。看來,折騰多時的民進黨不但沒有縮短“最後一哩路”,相反自我製造了麻煩,在“最後一哩路”是愈走愈遠。

  “紀要”不是民進黨兩岸政策的終點,卻點燃了民進黨黨內爭辯的戰火。兩岸政策大辯論即將登場,但是否導向理性討論、推動兩岸政策實質轉變還是淪為權力競爭工具,各方拭目以待。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