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民進黨兩顆太陽 格局大不同

2014年01月21日 08: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9日做出《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後,各界批評不斷,認為並沒有誠實面對執政最後一哩路問題,大陸國臺辦也批評為“走臺獨老路,死衚同就是死衚同”。蔡英文在會中提出連珠炮式的“然後呢”質疑,隨後悄悄派出核心幕僚群密訪北京,蘇貞昌同時展開歐洲行,預定在英國發表民進黨“對中政策”演説。兩個人揭開了民進黨主席選舉角力的帷幕,也為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精心佈局。臺灣《中國時報》21日社論説:從兩個陣營的出訪安排可以看出,蘇蔡拚民進黨最後一哩路,已經做出不同選擇,而且高下立判。

  蘇貞昌《檢討紀要》發佈後,曾經接受電臺訪問,提出所謂“海灘之鷗”和“中國加1”的論述,所謂“海灘之鷗”,比喻兩岸關係如同人和海灘的鷗,各走各的,互不相干,頂多是彼此欣賞。而“中國加1”的説法就是借用“東協加3”的國際慣例,這樣的比喻充分説明蘇貞昌內心中的兩岸關係是“一邊一國”,在這樣的心態下想要和大陸打交道,基本上不存在可能性。

  針對蘇貞昌的説法,謝長廷就認為“海灘之鷗”説不恰當,如果説大陸要“抓”臺灣,或是民進黨想要與大陸交流,就不可能不接觸,既然要接觸就不可能兩不相干;而“中國加1”説,謝長廷表示不解,既要講“中國加1”,為何不講“臺灣加1”?但是蔡英文沒有對蘇貞昌的説法表示反對,她認為蘇貞昌的意思就是“臺灣跟中國如果能夠互相尊重,一定可以和平相處。”

  在言語上,蘇貞昌“臺獨”本質鮮明,蔡英文則表現得較為含糊,一方面不得罪基本教義派,另一方面也預留了較為務實彈性空間,就如同她對於“中國政策”辯論的表態一樣,她認為兩岸關係很複雜,如果要辦辯論必須作完整而精密的規劃,有些事適合辯論,有些事不適合。不清楚表態,含糊籠統,展現了蔡氏風格,也説明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兩難。

  我們不僅察其言,更要觀其行。蘇貞昌展開歐洲之行,蔡英文派出核心幕僚訪大陸,兩人選擇了不同的道路。蘇貞昌訪歐行程非常神秘,出發前並未多所透露,唯一公開行程是在英國亞非學院臺灣研究中心演講,隨行的有民進黨駐美代表吳釗燮和國際事務部主任劉世忠。無可避免地,他將繼續強調民進黨“結合國際走向中國”的“民主同盟”策略,也就是和美、日、韓等國家結盟,對中國大陸進行圍堵,不過這根本不符合兩岸當前和平發展的大勢,也不符合美中倡議的新型大國關係的大局,不過是呼應日本安倍的冷戰思維。

  蔡英文在言語上保持模糊、保留彈性,行動上卻已經改變了過去的思維,開始和大陸進行溝通,畢竟上次選舉的經驗告訴她,從“全球走向大陸”的路徑是行不通的。2012年蔡英文積極和馬英九“從大陸走向全球”的策略做區隔,她從歐洲德國到英國再到菲律賓,但是最後證明,民進黨的最後一哩路還是差在兩岸關係。蔡英文記取了教訓,這次改變路徑了。

  蔡英文幕僚團陣容龐大,以小英基金會執行長林全領軍,包括前臺灣地區安全部門副秘書長江春男、前臺當局“經建會主委”胡勝正、“副主委”張景森、前臺灣“金管會主委”施俊吉、前“臺灣地區大陸事務管理部門副主委”邱太三、前臺灣“主計長”許璋瑤、“立委”蕭美琴、蔡其昌等人,呈現了影子內閣的氣勢,和蘇貞昌出訪陣容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不但説明瞭民進黨“兩個太陽”強弱態勢逐漸明朗,民進黨內務實派也已佔據主流地位。

  文章還指出,林全一行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國大陸經濟,除了與智庫交流外,也參訪了統計局等官方機構及民間企業。林全表示,行程是雙方討論出來的,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交流。蔡英文也表示希望這次的旅程對臺灣社會有幫助。

  中國經濟正要轉型,人民幣的國際化與自由化是轉型成敗的關鍵,臺灣在推動新台幣自由化與金融開放過程中,留下許多正面與負面經驗,林全、胡勝正等人學養與實務經驗都很豐富,是大陸非常有興趣接觸的人。從昨天蔡英文和出訪人員的記者會中,可以感受到民進黨正式接觸大陸之後的新鮮感,也不掩他們臉上的興奮之情。

  社論最後指出,蔡英文這顆上升的太陽,國民黨該警惕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