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教育制度何去何從?

2014年01月20日 13: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立報近日發表專文指出:這一代的臺灣青年所面臨的不僅是工作難找,更根本的是:社會提供了什麼制度的教育給青年?

  簡單地説,教育制度必須徹底的公共化:教育資源由小學到大學,以及專科、技術教育等,基本上,必須由社會資源來承擔,並在這公共化基礎上,落實大學自治。

  文章指出,唯有大幅擴充公立學校,臺灣才能以低廉學費來除去青年們受教機會的經濟障礙,並以公立學校的低學費、高品質為標竿來迫使其他私人學校跟進(否則就被市場淘汰)。事實上,即使是強調全球競爭力的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愛爾蘭這些小國,都深知人才乃是社會最寶貴的資源,所以都是公立教育為主。

  以此來看,臺當局“教育部”近日公佈的未來教育總政策(人才培育白皮書),就令人心寒無比。這白皮書擺明瞭,今後政府僅承擔12年的教育成本,但大學教育方面就強調市場競爭機制,以所謂自主化、鬆綁化,讓各私立大學有寬裕的調漲學費空間;而在技職教育方面,則提出産官學合一,讓在校技職生透過建教合作成為廉價勞工。目前,臺灣公私立大學的學生人數約為4比6,而技專校院的公私立學生人數則為2比8(私立高職學生人數約為6成)!

  如果公立教育制度不能成為普遍趨勢,則所謂人才培育,在沉重的教育成本與相應高學費的壓制下,是難以期望的。

  文章認為,臺灣經濟發展已面臨了嚴重的瓶頸,必須改弦易轍;同樣,臺灣的教育政策也必須全盤檢討,否則不足以因應變局。

  文章説,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日前公佈的“人才培育白皮書推動策略及行動方案總表”,反映了臺當局能痛定思痛,誠懇檢討過去多年來的錯誤政策,並針對新局勢提出相當切實可行的新方案。這值得我們鼓勵與期許的。

  首先,臺當局恪尊市場規範制定者、市場秩序維護者的有限角色,所以,除了12年公共教育由於是義務教育,須由行政機關來承擔負責外,在技職與大學教育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僅是産業界與教育界之間的橋梁,僅提供運作平臺機制,而非由當局設立公立技職學校或再增設公立大學。

  其次,在私立大學、私立技職校院方面,臺灣“教育部”將因勢利導私立院校一方面能有相當自主空間,依照成本效益來調漲學費,另一方面,也擬定教育市場的競爭規則,讓市場自然淘換經營不佳的私立院校。

  一切歸於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讓學生們為了投資自己來比較市場上各院校的優劣,嚴選效益比最高的學校,也讓自己努力通過好學校的選擇標準,從而提升了各個學生的學習品質。看來,這新的教育政策是能帶來這皆大歡喜的結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