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新年前瞻兩岸關係 走出糾結悶局

2014年01月02日 16: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1日發表社論文章説,臺灣走過諸事不順的2013年,在全臺各地掀起的跨年倒數乃至迎接新年曙光熱潮過後,包括臺當局領導和庶民大眾,還是要務實而又忐忑不安地面對2014年的到來。新的一年到底是會帶來新的希望?還是無法掙脫悶經濟的霧霾,只能繼續向下沉淪?其實大家的焦慮都寫在臉上。

  要預卜臺灣今年的榮枯,第一個檢驗指標自然是全年的總體經濟,究竟能否擺脫去年各項數值不斷向下修正的困局,而有亮眼的演出。針對臺灣“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約為2.59%,雖然已較去年的預測值有所下修,但是許多人擔心今年還是要面臨“保2大作戰”的嚴酷考驗。

  針對外界的疑慮,即將掛牌改名為“發展委員會”的臺灣“經建會”主委管中閔,率先表示已計劃好今年經濟發展的上位戰略政策。除了已經提報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案之外,也將分別就出口大戰略、創新創業、增裕臺當局財源計劃、人口規劃、移民政策、臺當局補貼政策等提出檢討對策。另外,臺灣“經濟部”也敲定今年3大投資招商目標金額,包括促進民間重大投資、臺商返臺以及吸引外商投資等,如能撐出1兆7,778億元的投資規模,將可刷新曆年的新紀錄。

  臺灣“經建主管部會”的這些規劃方案及預測數值,其實真的只能聽聽就好。不論是任何一項公共政策,乃至於招商引資,都需要有完整的配套措施,以及“立法部門”的效率配合。但是以今天臺當局各“部會”間的各自為政,溝通整合嚴重不足,以及行政和“立法”部門之間緊繃的關係,真正能夠落實的又有多少,還真是令人不敢樂觀。

  第二個影響臺灣榮枯的檢驗指標,則是目前朝野之間的零和對立,有沒有可能緩解?高漲的民粹思維,有沒有可能重返理性。針對這個課題,看來同樣令人難以樂觀。其中的癥結自然是因為今年底將要舉行的“七合一”地方選舉。過去的經驗顯示,只要每逢重大選舉,政黨對抗、民粹挂帥,就會使得臺當局的公共政策亂套變調。在不擇手段相互攻訐的情勢下,臺灣想要累積正向發展的能量,其實是經不起負面攻擊的撕裂和摧殘的。

  第三個值得關注的檢驗指標,則不妨從社會面來觀察。今年即將啟動的12年義務教育,影響既全面又深遠。過多的大學與少子化的嚴竣情勢,不只讓大學的退場機製成為燙手山芋,同時也讓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更加嚴峻。再加上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房價持續飆漲,使得社會人心浮動,相對的被剝削感更使得問題變得糾結難解。

  儘管從經濟面,政治面,乃至社會面來剖析,顯示對臺灣而言,今年並不是一個容易過的年。但所謂危機也可能帶來轉機,我們認為在這種困頓的局面中,至少有兩道曙光值得期待。其一就是兩岸關係的前景,儘管在過往一年,兩岸關係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特別是有關服貿協議的爭議,迄今一直未能獲得解決。但是瞻望新的一年,中國大陸正式啟動18大三中全會的全套改革方案,不論是穩增長、調結構的總體戰略,或者是城鎮化、兩胎化,乃至防霧霾治污染等新政策的推動,對臺灣而言都將帶來可觀的商機。此外,馬英九日前拋出“習馬會”的話題,也可能使兩岸互動正式進入深水區。再加上後續貨品貿易協議的洽商、兩岸兩會正式互設辦事處的持續推動,只要臺灣能夠創機造勢,因勢利導,其實是有機會透過兩岸共同市場的模式,化解臺灣本土內需市場過小的先天限制,開創出全新的發展格局。

  另外一道曙光同樣值得正視與期待。也就是在野的民進黨于過去6年基本上扮演逢“中”必反的鮮明角色,但是著眼于2016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這種鮮明的角色,也許有助於凝聚島內反“中”的民眾,但卻也使其無法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贏得足夠多數選民的支援,為了跨越重新執政的最後一哩鴻溝,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日前公開表態,認為民進黨如果不能凍結“臺獨黨綱”,將很難重回執政之路。

  姑不論柯的這項主張,是否如藍營所説只是為了騙取選票的技倆,但從大陸國臺辦對此一説法表示肯定與歡迎,顯示兩岸三黨之間的互動關係可能正在醞釀朝更務實的方向調整。我們認為只要兩岸三黨不再以相互否定的方式而改採理性務實的態度,當前兩岸的紛爭,臺灣內部的糾結,其實都只能算是假議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