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社會要多些理性思辨 少些血氣謾罵

2013年12月24日 09: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早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並以《新人生觀》一書名聞遐邇的羅家倫曾説:“俠,出於偉大的同情。”他給俠下了三條件:大仁、大義、大勇,換言之,一般同情不算俠、好勇鬥狠不算俠,要出於偉大的同情才算。

  臺灣《工商時報》24日社論指出:今年以來臺灣的社會出了不少事,除了經濟難以保二、兩岸服貿協議引來漫天蓋地的批判,食品安全風暴、軍中人權問題及産業廢水污染事件,也每每成為輿論焦點。我們經常看到許多批評,更貼切的説是謾罵,特別是來勢洶洶的網路謾罵,似乎理直氣壯,然而這不能算是偉大的同情,自然也稱不上俠的作為。

  社會的進步乃是建立在理性的批評,而非謾罵。有為者應該在人人以為沒問題時有勇氣提出批評,在人人以為太平時有勇氣提出警告,而非事件爆發之後不去了解真相,即出言不遜的攻詰。遺憾的是,臺灣社會現在已經形成一種風氣,就是不求甚解的謾罵。當臺灣經濟成長率逐季下修,那些連GDP為何物都不清楚者,仍可天馬行空的炮轟;而當通膨率與外界感受有落差時,那些連CPI如何編制都不明白的人,竟也能先聲奪人批判臺當局統計造假。然而,這些未經理性思考想當然爾的謾罵,只會讓臺灣社會更膚淺化而無益於問題的解決。

  理性批評是社會進步的力量,但動輒以非理性語言謾罵者于社會反而有害,也許他們自以為是正義的代表,但他們實在構不上羅家倫所言“偉大的同情”。他們氣勢洶洶的批判,忽而大罵官員、忽而大罵意見與他們相左者,罵聲中少有知識內涵,除了激起人們血氣,並無助於進步。最令人憂心的是,面對這些鋪天蓋地而來的咆哮與謾罵,我們的官員卻不敢挺直腰桿説真話,只會私下唉聲嘆氣。臺灣社會的是非曲直竟然是由聲音大小決定,而不是由知識決定,這是何等的悲哀。

  一個社會的進步,需要理性的思辨,更需要有堅持真理的勇氣,如今我們這個社會距此太遠。就以日月光的事業廢水排放事件為例,那些連事業廢水處理是怎麼一回事都不知、連何謂海放何謂陸放都不了解、連污水排放的法令權責都不清楚者,居然轉眼之間全都成為專家;當有官員説日月光海放的水質符合標準,隨即有人在網路為文要他們“喝下去”,其不理性至此,令人浩嘆。在罵聲連連之際,多數當局官員為之噤口,深怕講多了會被誤以為在包庇廠商而遭來批判,於是真相就在無理的咆哮中愈發不清楚了。

  長期以來,無理的謾罵是臺灣社會難以進步的原因,但如今那些有專業知識者竟也畏縮不言,則是更可悲之事。一個進步的社會靠的是理性的思辨及勇氣,不幸的是,如今謾罵者色厲內荏,為官者又鄉願成習,網路上充滿忿戾的言論,而我們的輿論又經常見獵心喜,少有冷靜思索的空間。許多追風逐影的報導,表面看似正義,但由於缺少理性的思辨,最後只會讓社會更沸騰,而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只要隨後有另一更吸引大家目光的事件發生,臺灣社會旋即又忘了前面那個曾是新聞焦點的事件;而當輿論不再關注,一切問題又不了了之,回到原點。

  聖經傳道書説:“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事業廢水污染河川、食品安全問題、軍中人權問題,難道過去沒發生過?如果大家不健忘,20年前、10多年前、甚至兩三年前,這些事皆曾引起輿論熱烈討論並大加撻伐,而臺當局每次在全民關注時也成立了專案小組、訂定行動計劃,並宣示改善問題的決心。然而事件過去,輿論不再關注,船過水無痕,隨著那些行動計劃一一完成行政程式歸檔,昔日老問題又一一齣現。長此以往,河川污染、食品安全、軍中人權如何能獲得徹底的改善?

  臺灣經濟社會要進步,我們的民眾就該學習理性的思辨,我們的官員則應該要有講真話的勇氣。今年適逢前臺當局“行政院長”孫運璇百歲冥誕,近日臺當局高層在緬懷這位昔日臺灣經濟領航者時,都表示要傚法“孫運璇精神”;所謂孫運璇精神,就是有遠見、有勇氣而為所應為,不因漫天蓋地的罵聲而退縮,不因外來壓力而畏怯,慨然有羅家倫所言俠的精神。回想當年創造臺灣經濟奇跡者除了孫運璇,還有尹仲容、李國鼎、俞國華、汪彝定等人,他們每個人全都有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而這也正是今日內閣所最欠缺的。

  法國有一則格言這麼説:“不伴隨力量的正義是無效的,而不伴隨正義的力量是暴虐的。”對於近日臺灣社會風波不斷,謾罵之聲響于穹蒼,當局官員迷思茫然之際,這則格言如同暮鼓晨鐘令人深思。我們籲請島內民眾要多些理性的思考,而官員則要多些果敢的勇氣,唯其如此臺灣才能進步。否則每遇事件各方謾罵一番,官員虛應故事弄個專案小組,隨後相安無事,直至下一場風波又來;在這樣的迴圈裏,臺灣社會沉淪以致破敗,恐為期不遠。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