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兩岸服貿協議非洪水猛獸

2013年12月24日 08: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儘管于2013年6月21日即完成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但是因為在野黨“立委”對該協議有諸多疑慮,認為應先辦聽會後再開始審查。經朝野協商結果,由朝野“立委”各辦8場公聽會。如今國民黨“立委”的8場公聽會已舉辦完畢,民進黨“立委”舉辦的公聽會只辦了5場,另外3場訂於2014年1月2日及1月13及在3月10日前辦理完畢。

  對此,臺灣《中央日報》24日社評説,按照當初朝野協商的結果,公聽會辦完後再開始審查服貿協議,若是雙方未另行協商,就公聽會與審查可同時進行達成共識,意味著兩岸服貿協議的審查將無法在本會期通過,最快也要在下個會期開議後一個月後的3月10日以後才開始。若延後審查可以讓在野黨“立委”及反對民眾減少疑慮,等待時間亦屬值得,可是事實卻仿佛不是如此。

  在“立法院”已經開完13場公聽會以後,臺灣製造産業大聯盟總召集人黃光藝日前仍批評,服貿協議對臺灣産業及勞工影響深遠,臺灣根本沒有抵抗的能力,服貿協議威脅臺灣一千萬名勞工的生存;並且表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不僅沒有實質利益,反而讓臺灣經濟鎖進中國大陸,怎能再相信服務貿易協議?試問再多辦3場公聽會將有任何改變嗎?

  即使再開30場公聽會,不相信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相關團體或個人恐亦不會相信,試問再多開那3場的意義又在那裏呢?若是ECFA對臺灣的經濟發展無助益,試問為何2012年民進黨的參選人要表示,當選後會概括承受ECFA呢?有這樣的表達,不就是擔心若不表明立場就易落選嗎?這代表在野黨也認識到,臺灣其實有許多沉默的大多數是支援兩岸經貿深化發展。

  實際上自臺灣開放陸資以來,陸企共投資398項、7.14億美元,臺灣只開放216人次白領管理階層,雇用臺灣幹部6771人,增加不少島內民眾的就業機會。兩岸簽訂ECFA後根據早期收穫計劃,截至2013年5月止,大陸非金融服務業來臺投資共81件,核準金額為4303.8萬美元,臺灣赴大陸投資共307件,投資金額為3億7,853.2萬美元,相對而言,陸資來臺投資金額並不高,實不必多慮。

  也因兩岸簽訂了ECFA,臺商獨資的第一家醫療機構上海禾新醫院,才得以在2012年6月26日開幕,對於拓展臺灣醫療事業的版圖多所助益。另外在電影方面,臺灣電影也才能有15部通過申請,其中14部已放映,有助於對於臺灣電影工業的發展,又怎麼能説對臺灣的經濟發展沒有助益呢?

  若是與大陸簽訂經貿協議對經濟發展沒有助益,試問與臺灣經貿商品重疊性非常高的韓國,為何要與大陸展開自由貿易協議談判呢?就在兩岸服貿協議卡在“立法院”的同時,韓國已與大陸完成第2階段第1輪談判,雙方在談判中互換了關稅減讓表,減讓項目中包括部分農産品。臺灣在與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談判已落後韓國甚多,還有時間浪費嗎?

  此外,ECFA關稅減讓效果,也是促使物流、機械及電子零組件等産業外商來臺投資的重要原因,例如日商O-M因ECFA簽訂後工具機市場商機,來臺投資;港商嘉裏大榮物流因兩岸三通及兩岸簽訂ECFA後,因應業務量擴增,而持續在臺增資。臺灣樂天董事長兼執行長江尻裕一也表示,兩岸服貿協議是可以進軍大陸網購市場的機會,未來投資會列入考慮。臺灣為何要捨棄此種吸引外資的重要途徑呢?

  外貿是臺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若是因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卡關,讓臺灣的經濟失去再成長的活力,恐不符臺灣整體的利益。反對人士為了臺灣的未來,實不該再將服貿協議視為洪水猛獸。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