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的意識形態死結困住臺灣

2013年12月23日 16: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立法院”躺了半年的《服貿協議》,藍綠雙方又開始叫戰,國民黨希望在“立法院”一月份休會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為後續兩岸其他經貿談判打開活路。但是服貿協議已經逐漸變成意識型態的戰爭,藍營想在臨時會中通過,恐怕難免一場亂局,最後“立法院”國民黨團果然退縮,一切重回原點。

  臺灣《中國時報》23日社論指出,馬英九多次表態希望“立法院”儘速審查通過兩岸服貿協議,但是“立法院”本會期已經進入尾聲,國民黨團原本有意安排本週在“內政委員會”進入審查,綠營聽聞消息後表示強烈反對,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警告國民黨,不要誤判情勢,低估民進黨的決心。他甚至質疑馬英九為了急於通過服貿協議,訓令國民黨“立院”黨團撕毀朝野協商結論,到底在急什麼?

  從藍綠雙方的對話與議題操作手法,可以看出雙方的著重點與動機根本不同,想透過朝野協商來解決服貿協議的困局,根本是緣木求魚。

  藍營急著讓服貿協議過關,主要出於經濟動機,希望把大陸資金活水引進臺灣,同時把臺灣服務業優勢帶進大陸。但臺灣投資環境逐年惡化,多年已無大型投資案,要引進大陸大型資金並不容易,能引進大陸的中小型企業資金進入臺灣,也可以成為大陸資金的活水。

  但是綠營最擔心的就在此,他們認為,如果大量的陸資進入臺灣,會“吃盡”臺灣基層服務業的地盤,慢慢把市場讓出給陸資。所以,吳釗燮強調要“守護臺灣産業及勞工就業權益”,民進黨也認為,服貿協議兩岸所開放的項目並不對等,類似“不平等條約”,臺灣根本抵擋不住陸資的侵蝕。

  當然這一切經濟理由的背後,還充滿對國共兩黨政治動機的懷疑與選舉政治利益的盤算。藍綠雙方各有説詞,而且都沒有讓步的跡象下,兩岸服貿協議已經變成雙方的意識型態之爭,隨戰場可能漸漸從“立法院”擴散到街頭,使得雙方協商的空間越來越小。

  其實,如果從一個比較理性的選擇來看,儘管不能説服貿協議不會影響臺灣的基層服務業,但衝擊其實非常有限。大陸企業能到世界各地投資的機會多得是,臺灣的投資環境,不一定會是他們最好選擇。何況臺灣的投資環境每下愈況,到底對陸資還有多少吸引力,大家心裏應該有數。

  去年底由大陸中央電視臺所播放的《溫州一家人》電視連續劇,在臺灣演員李立群領銜主演下,描寫這一家人父親到陜北挖石油,男孩到黑龍江賣眼鏡,女兒則到義大利開服裝工廠,雖然這只是一部虛構的電視劇,但也顯現經濟快速成長的大陸,發財機會非常多,同一家人都不會把家人放到同樣一個籃子裏。過去30年,大陸每年經濟成長率大致都可以維持10%,今年開始進入經濟轉型期,世界銀行前副總裁林毅夫估計,中國至少將維持20年的中速成長。面對快速成長的中國大陸,臺灣與其保護競爭力不足的低階服務業,不如開放包括大陸在內的全球資金與人才進入,提升經濟競爭力。

  多一點開放,少一點阻撓,臺灣才會變成投資天堂。臺灣“中研院”經濟所的一份報告中明顯指出,臺灣經濟的問題是民間資金太多,卻找不到可以投資項目,資金不是去炒房地産,就是放在銀行當成儲蓄資金,這也是臺灣投資環境越來越居於4小龍之末的緣故。

  民進黨使用“保護主義”的想法阻撓陸資來臺,更阻擾服務業進入大陸成長中大市場的機會,到底對臺灣是加分,還是減分,民進黨那麼多經濟專家,應該可以做出合理的分析,民進黨不應該把兩岸經貿行為意識形態化,這絕對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黨所該做的。

  臺灣經濟已經很悶了,不能再讓民進黨的意識形態困住臺灣,企業界及關心臺灣經濟前途的大眾,要勇於發聲,這個政治死結一定要打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