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呂秀蓮的悲哀 柯文哲的遊戲

2013年12月23日 08: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2日社論指出,民進黨現在應設法使呂秀蓮與柯文哲之間的競爭在比民調之前煞住車。因為,二人若走上比民調的那一天,呂秀蓮可能受重傷,柯文哲的形象亦告扭曲。

  柯文哲面臨“不入民進黨/呂秀蓮就可能被提名”的難題,所以他終究可能入民進黨;但呂秀蓮仍鐵齒地堅持“誰能勸退我!”,所以二人最後勢須比民調。《聯合報》社論指出,,呂秀蓮是一個不知道怎麼會自招羞辱的人,而柯文哲則是一個不知道什麼叫做羞辱他人的人;所以,這場民調可能兩敗俱傷,應是避之則吉。

  呂秀蓮與柯文哲恰恰是兩個對比鮮明的人物典型,如實地反映了民進黨內現今的生態特徵。呂秀蓮是“美麗島”時代的元勳,且曾任8年臺灣地區副領導人,照理説應當在社會中留下了一些正面的感思;但她宣佈參選臺北市長,卻幾乎掀不起任何興奮,連民進黨內亦是一片譏嘲奚落之聲。民進黨及呂秀蓮皆應自問:為什麼社會對呂秀蓮這樣的人物已經全無熱情?

  相對而言,半途殺出的柯文哲卻一直能抓住社會的目光。他的思維及語言不落俗套,一場《生死智慧》的演説,令人品味了“素人政治”的魅力。依民進黨原本規定,柯文哲除非獨立參選,根本沒有從綠營出線的可能性;但他以主張不扛黨旗黨徽的“在野大聯盟”,最後逼使民進黨破例對他“入黨徵召”。在黨政歷練了40餘年的呂秀蓮,面對初出茅廬的柯文哲,居然毫無招架之力;尚無黨籍的柯文哲居然將創黨27年的民進黨耍得團團轉。民進黨與呂秀蓮亦當自問:何以致此?

  柯呂二人的對照,絕不只是“世代”的差異;而主要是呂秀蓮那個年代的民進黨人物與論述已經除魅並失去了社會信任,這使得柯文哲“不扛黨旗黨徽”的訴求有了舞臺。其實,呂秀蓮今日面對尚無黨籍的柯文哲,一如蘇貞昌面對半途入黨的蔡英文一樣;民進黨的桑滄反覆已將呂蘇等人壓得變形變貌,失去了當年的魅力,而蔡英文及柯文哲卻是各憑“清新形象”而將蘇呂等創黨元勳狠狠地比了下去。且看:政治裏面有多少悲劇?政治又多麼像一場遊戲?

  但是,像蔡英文及柯文哲這類形象牌,卻也未必是民進黨的救贖。許信良對柯文哲的評價可稱公允,他説,不知柯文哲會不會是一個好市長,但他是一個好的候選人。此説也適用於蔡英文,蔡是民進黨當中比較好的候選人,因她較具民進黨內“非典型”的特質;但蔡若當選,也未必是一個好領導人。這是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共同宿命,倘若民進黨不在大的政策上正確轉型,以蔡柯之類的人物主持政局,其下場亦將與蘇呂等人無異。柯蔡之屬,或許有可能改善民進黨的“選舉難題”,但未必能解決民進黨的“執政難題”。畢竟,治理執政不能只靠“形象”,而要憑“政策”。

  柯文哲的手法比蔡英文還要花俏,頗有賣點。不過,若看透了,二人其實都是“以深綠為生母/將中間選民當奶媽”的佈局。以柯為例,他只是認為“不扛黨旗”是一個可用的謀略;與其説他對綠營的體質轉型會有什麼作用,不如説他只是希望綠營提供他一個向中間選民“騙票”的籌碼而已。柯文哲的“在野大聯盟”與蔡英文的“大聯合政府”皆是同一回事。柯文哲若以這種手法贏得臺北市長,焉會對民進黨的轉型有何作用?蔡英文若以此種手法贏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難道就能使民進黨平順執政?而若在2016年後,成為蔡英文為臺灣地區領導人、柯文哲臺北市長的局面,二人難道能只憑“大聯合政府/在野大聯盟”來穩住臺灣?

  蔡柯皆以“假裝作態向中間靠攏”為選舉操作,但民進黨內的路線矛盾卻徑自視若無睹。蔡柯與蘇呂相比,只是形象不同,卻是內裏無二。在蘇蔡呂柯四人之間,如何修補破碎的政局,縫合撕裂的社會,挽回臺灣邊緣化的勢頭,扶穩危疑的兩岸關係,其實看不出誰有比誰高明的能耐。這是民進黨的瓶頸,也是蘇蔡呂柯的共同宿命。

  呂秀蓮40餘年的黨政歷練,在柯文哲的對照下,仿佛儘是一場白費與枉然,寧不可憫?而柯文哲以素人之姿,居然在兩三個月間即手到擒來地挾持了民進黨,這是傳奇或是兒戲?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