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兩岸應合力推動媒體交流與合作

2013年12月23日 08: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媒體前瞻論壇”昨天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登場,圍繞媒體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的責任展開研討。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這是近年來兩岸新聞界舉辦的具有較強代表性和較廣覆蓋面的高端新聞論壇,對提升兩岸新聞交流水準、進一步發揮媒體對改善發展兩岸關係的推動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評論摘編如下:

  由中央電視臺首次舉辦的“兩岸媒體前瞻論壇”昨天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登場,共有來自兩岸超過70家主要媒體高層以及研究兩岸關係、新聞傳播的知名專家學者等100多人聚集一堂,圍繞媒體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的責任展開研討,是近年來兩岸新聞界舉辦的具有較強代表性和較廣覆蓋面的高端新聞論壇,對提升兩岸新聞交流水準、進一步發揮媒體對改善發展兩岸關係的推動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新聞媒體是傳播資訊的重要載體。當下兩岸交流規模不斷擴大,領域持續拓展,層次顯著提升,形式日益多樣,合作逐漸深入,都需要兩岸媒體及時傳遞資訊、提供輿論支援,讓兩岸同胞以及海外人士充分了解兩岸關係發展的情況,有助於減少誤會,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融合。由此也突顯了兩岸媒體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對此,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論壇上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加強正面客觀報道;二是積極傳播“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三是“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求同存異”。

  張志軍的“三點建議”值得兩岸媒體人仔細斟酌。誠然,自2008年兩岸關係大幅改善後,島內主流媒體也對大陸社會發展狀況,如每年“兩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共最高領導層換屆,“神舟系列”太空船升空、“嫦三”登月,以及兩岸各領域的交流活動給予了較多篇幅的正面客觀報道,而且發表評論文章讚嘆大陸各方面快速發展,支援兩岸走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但島內也有個別媒體至今不僅仍戴有色眼鏡看待大陸,更對兩岸事務極盡抹黑之能事,誤導臺灣民眾,破壞兩岸同胞之間的友誼,為兩岸和平發展製造阻礙。這種違背職業道德、造謠惑眾的媒體必受到兩岸同行的譴責,更失去讀者的信任。

  在昨天的論壇上,兩岸媒體人亦共同期盼兩岸媒體早日實現互設常駐機構。因為隨著兩岸關係深化發展,涉及兩岸的新聞量成倍增加,目前的短期駐點採訪已無法適應兩岸關係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潮流。兩岸媒體不能常駐,也不利於記者熟悉環境、累積經驗。其實,大陸對於開放臺媒登陸採訪一直採取較開放的態度,早在1996年就允許臺灣記者駐點採訪。而臺灣方面則于2001年底才有條件地允許大陸媒體入島駐點採訪。但在2004年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因客觀報道了臺灣社會與民進黨當局不同的聲音,就被即時停止在臺駐點,直到2008年馬英九上臺後才恢復駐臺。

  相較于兩岸如火如荼的經貿往來,兩岸新聞交流已顯得滯後。而縱觀兩岸新聞交流和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兩岸主流媒體既是見證者和記錄者,更是參與者和推動者,兩岸新聞交流停滯不前,不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張志軍承諾國臺辦願繼續為兩岸新聞交流提供更多便利,期盼臺灣方面也同心攜力,推進兩岸媒體交流與合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