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日月光事件揭示環保議題冷飯熱炒困境

2013年12月18日 10: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立報17日社論指出,臺灣晶片封裝業者日月光污染事件躍上媒體頭條,雖是近年少數受到熱烈迴響的環境議題,但是整起事件中各方反應堪稱是了無新意,重新把3、40年前的狀況重演一遍。

  這就是臺灣社會最吊詭、諷刺的一面。環境議題的惡因從臺灣發展加工出口就已種下,至1970年代末開始爆發,一度引發激烈的環保抗爭事件,今日的在野黨政治明星,許多人的政治生涯都曾受惠于環保抗爭。但是將今日的環境污染議題跟上世紀80年代的環境污染議題進行比對,就能發現高度的相似性。

  30餘年前的污染案例常常是:廠商購置的除污設備只是放著好看,實際上是利用夜黑風高的時機偷排,不然就是安置暗管排放,而在地民眾也大多承擔污染的後果,有的是因為健康受損,有些則是農作、養殖、漁獲受到影響,環保單位卻會神奇的“查無實據”而無法開罰,一旦環保議題上升到環保抗爭時,廠商往往也就是出面道歉以示懺悔。

  這次的日月光事件,從廠商、官員、媒體的反應來對照,相較于30多年前有何進步?幾乎沒有差異,猶如新瓶裝舊酒、冷飯熱炒:廠商的經營心態不變、排放廢水手法一樣、對於污染的説詞千篇一律,官員對於查無實據的反應相似度高,處理方式也沒有太大變化。而更諷刺的是,污染事件所在的後勁溪一帶,當年就是鄰近臺灣中油的輕油裂解廠,從空氣、飲水全面受到石化工業污染之苦,隨著臺灣産業結構的轉變,繼續受到工業廢水的荼毒。

  這30多年來,臺灣一度興起關注在地的文化風潮,號稱要深入關注臺灣本土的人事物,但是從環保事件看來,這股風潮只是文化流行事物、流於浮光掠影。名人寫手談起潮間帶、野鳥、山河風貌、歷史時如數家珍,充滿敏銳度,但是同屬“在地環境”的工廠暗管、污染實況,卻完全不在考察、感受之列。以至於目前講起後勁溪、日月光的污染,眾人好像是第一次登陸火星進行探險一般。這個反應非常詭異,已經達到超現實的狀態。

  環境污染不是什麼大學問,非要借由測量空氣中的微量化學成分、水質的導電度生物需氧量重金屬才能知曉。只要稍稍詢問農民關於作物的生長狀況、養殖戶的魚蝦品質就可以有整體概念,甚至,在地人都可以明確指出污染的來源。從臺灣有工業污染、環保抗爭事件以來,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是在地民眾用罹患怪異疾病、農作收成受損來深刻體驗污染的嚴重性後,才有科學家、官員用儀器的“高科技”來驗證人體的真實感受。

  這真是歷史的諷刺。30多年內,臺灣歷經政黨輪替,政治局勢有了大幅變化;臺灣的産業號稱進行轉型,不但會把企業社會責任CSR放在上市公司年報中,還懂得用公益活動營造企業形象;本地的政商人物都曾看過,甚至實際經歷過一段環保議題狂飆期,但是日月光的污染事件卻讓我們看到,原來,人對於歷史的記憶並不怎麼深刻,而30年內沒有改變的事情也還真是不少。

  如果沒有意外,這次的環保事件會在一陣新聞旋風中,逐步歸於沉寂。如果要防止歷史重演,唯一可能的對策就是讓真實的資訊揭露出來。污染不是靠著憑空靠著神的手就可以完成,它要依賴人的運作才能完成,而排放污染的設備、管線就跟工廠的設備一樣,它要有定期維護才能發揮作用,善用這些脈絡、訊息,是防止環保議題再次進入打混仗、煙霧彈的的最佳武器。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