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版“財政懸崖”即將上演

2013年12月17日 15: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社會一大問題:“債務滾雪球,債留子孫”,臺灣《中國時報》14日社論指出:如果不加重視,下一代的苦日子更加難捱。

  據臺當局“財政部”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臺灣各級政府舉借一年以上非自償性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達6兆429億元(新台幣,下同),其中臺當局及地方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分別為5兆2152億元及8277億元。各級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創下歷史新高。

  根據新版的臺灣《公共債務法》,臺當局舉債上限為前3年度平均GDP(國內生産毛額)40.6%,舉債總額約為5兆7020億元,明年度起只剩下4868億元舉債額度,若扣除“行政院”通過明年度預算新增舉債2079億元,2015年可舉債額度僅剩2789億元,以臺灣近6年年平均新增債務2219億推估,最快臺當局在2016年就將面臨預算編不出來的窘境。臺版“財政懸崖”危機恐將上演。

  臺灣這幾年債務增加之快,令人心驚,臺當局舉債金額屢破歷史紀錄。2000年民進黨開始執政時,臺當局未償債務餘額約2.4兆元,8年下來,累積債務餘額達3.7兆,債務凈增加1.3兆。2008年國民黨執政,5年半下來,預計到今年年底累,債務凈就增加1.5兆。

  地方政府的債務不遑多讓,到今年9月底,宜蘭縣一年以上債務餘額佔歲出61.27%、苗栗縣為60.95%,均超過45%的舉債上限。此外,包括臺南市、新竹市、雲林縣、嘉義縣、基隆市、花蓮縣及屏東縣,債務餘額佔歲出比重都超過40%,也逼近舉債上限。

  近幾年臺當局潛藏債務、非營業基金舉債等也大幅增加,去年年底估算負債已暴增至15.7兆元,加上各級政府臺灣總負債已超過22.6兆元。

  臺灣《中國時報》近日發表社論説,雖然臺當局“財政部”指出,這些債務未來將通過受益者付費方式清償,或以指撥特定財源償還,並不是由全民共同承擔,所以不能算是公共負債。而當局光土地資産就有22兆元,加上股票及龐大資産,臺灣仍屬資産大於負債的財政,絕沒有倒債的危機。

  可是我們看到馬英九最近聽到臺當局“財政部長”進行“APEC第20屆財長會議暨重大財政施政”報告後表示,很多債務有高達60%、70%,甚至還有超過200%的國家和地區,“人家都活得好好的”,他認同很多人説為何要怕呢?這樣的心態令人十分擔憂。

  我們必須指出,去年及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都陷入保1的低成長,“主計處”預估明年也只有2.5%,經濟成長遲緩,讓稅收、歲入的增加相當有限。由於當局債務不斷累積,臺當局每年光支付債務利息就要1300億元左右,加上債務還本,每年還本付息約2000億元,換算臺當局有15%以上支出是用於還債。

  臺當局已經陷入“以債養債”困境。而且因為債務餘額的不斷增加,凸顯執政者不負責任、這一代人過度消費,卻讓子孫承擔嚴重後果。債留子孫將嚴重打擊跨世代的公平性。

  為紓解上述危機,方法不外乎“開源”與“節流”,改善財政收支結構。但在此我們呼籲臺當局應秉持貨幣政策讓銀行獨立的精神,儘速讓財政預算編列的過程獨立。

  目前臺灣“主計總處”辦理歲計、會計、統計工作,在各級主計機構的組織、人事、職務是有超然于機關之外,一條鞭以“主計總處”為最高機關。但衡諸各機關預算的編列,基本上都是蕭規曹隨,每年匡列預算後再填細項。無法落實零基預算精神,將原有計劃項目預算全部歸零重新檢討,撙節支出、刪減不當預算。

  韓國近年的“績效預算改革”成效卓著,已經得到全世界注意。其方法有3大步驟:嚴格監督每部門預算編列、1/3部門進行中度績效成果檢查、再進行少量深度查核,進行檢討及提出對策。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臺當局可以傚法。

  文章建議“立法院”成立“後代子孫代言人制度”,由專職的不分區“立委”在“財政委員會”把關,一切以後代子孫福利為考量。負責維護監督“公共資産”的移轉與買賣,落實債務的控管,並嚴格監督臺當局組改後,組織員額增加、委辦費亦膨脹的怪象。後代人應該有權利要求我們這一代人落實建立有效率的當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