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拚經濟 不能放到籃裏都是菜

2013年12月13日 14: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年,臺灣經濟不好過,經濟增長速度保2無望,眾生低迷。但這不能獨責官員預測失準,畢竟科學預測不等於神算,重點在於如何揮別陰霾,重振景氣。

  臺灣立報13日發表社論説:當談到刺激景氣,除了臺當局財政手段的擴大內需外,另一則是鼓勵民間投資。前者,島內民眾已經司空見慣;後者,倒是較少人注意。

  以近日Google發佈將在臺擴大加碼投資“資料中心”為例,不少人對這劑強心針感到振奮,從臺當局“經濟部次長”、彰化縣長的聯袂出席便可看出重視規格。但該案或許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教材。

  民眾或許健忘,前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在去年年初還曾提醒政府,臺灣想發展雲端産業,重點在軟體、服務與應用,而非設置資料中心。王振堂的理由是,資料中心的用電量大、碳排放量大,外部成本遠高於投資帶動效益,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缺乏後續迴響。

  跨國公司的精明在於能夠善用地緣國別,判定比較優勢。説穿了,耗電量大的資料中心之所以會設在臺灣,就是臺灣的用電成本較低。這一點,臺當局與“立法院”上下皆知,否則也不會有所謂“油電雙漲”。

  若真因臺灣的電費較低,而又以此為招商優勢,實在對臺灣納稅人不公,因為臺灣電價較低,源於臺當局,即納稅人的間接補貼。當然,這也無益於帶動臺灣的産業升級。

  如果一個地區以低勞力成本、低能源價格為號召,則可想而知,必定主要吸引勞力密集或耗能産業前來。面對當前的經濟競爭,無論臺當局或島內民眾都希望産業升級,或追隨競爭對手的綠色戰略,但迄今成效甚微,或許也可從該案看出梗概。

  其實臺灣“鮭魚返鄉”政策喊了很久,臺當局、媒體也披露出有不少鮭魚返鄉。但人們納悶的是,鮭魚返鄉,怎麼還讓經濟無感?失業率無改善,薪資照樣停滯,反而是業者四處在喊工業區土地取得困難?此外,島內民眾亦無切實感受到工業區土地供給吃緊的事實,倒是多次聽聞工業區土地價格上漲的消息;個中原委,值得當局深思。

  吸引內、外民間投資,有助景氣提振。但在重視數量之餘,臺當局也該考慮質的問題。如果是混不下去的鮭魚,返鄉助益何在?還有,吸引外資,其實涉及重大經濟戰略。如果帶進來的是新技術、綠色趨勢,則外資很可能是升級領頭羊;若否,則臺灣只是訴諸價格的成本優勢罷了,並無長遠助益。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