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通天然氣 提升臺灣競爭力

2013年11月20日 09: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電價10月份實施第二波調漲,油價也在歷史高點附近徘徊,油電雙漲威力驚人,對物價造成很大的壓力,臺灣電視名嘴的大力撻伐,更加深了人民對物價上漲的痛惡感。

  雖然島內各界對電價問題提出許多建言,譬如臺當局應拿出配套政策舒緩民眾的痛苦,或要求“臺電”、“中油”推動改革減少浪費,但老實説,這些論點充其量只是“安慰劑”,臺灣《中國時報》20日發表社論説:我們必須面對臺灣是一個能源孤島的事實,要從戰略高度思考能源與生存發展與繁榮的問題。

  社論指出,2011年臺灣能源總供給量進口占比高達97.93%,自産能源僅佔2.07%。缺乏自有能源,完全依賴外需供給的能源結構,是臺灣能源政策天生的缺陷,加上臺灣孤懸大海,能源僅能依賴海洋運輸,造成臺灣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的命運,換言之,能源價格是臺灣競爭力非常重要的環節。

  近年全球能源格局發生革命性轉變,“油頁巖”開採技術成熟。以美國為例,“油頁巖”開採技術使得美國2013年頁巖氣産量佔所有天然氣四分之一,天然氣價格也開始大幅下滑,預估2020年將可實現天然氣“自給自足”目標。油頁巖分佈廣泛,大陸、中亞、中東等地都有豐富藏量,見微知著,其他國家和地區如果跟上美國腳步,加速開採頁巖氣,全球能源格局正一步步改變。

  臺灣缺乏天然氣,也沒有油頁巖,更因為地理位置的阻隔,只能船運液化天然氣(LNG)支應所需。臺灣2011年總計花費83億美元採購1209萬噸LNG,即每立方公尺0.5美元(約15元新台幣),而同一年度家庭使用天然氣的零售價格介於16.24至18.44元之間,進口成本佔售價的8成以上,成本決定島內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

  大陸天然氣採取管道輸送,成本較船運液化天然氣為低。大陸非居民用天然氣每立方公尺價格約為1.69至1.95元人民幣,不到新台幣10元,臺灣工業用天然氣價格約18至20元之間,兩地價差將近1倍。隨著國際天然氣價格的降低,臺灣能源價格問題,將對臺灣的出口競爭力及民眾的生活負擔造成愈來愈沉重的壓力。

  大陸硬體建設快速,天然氣管供氣管網架構總長6萬公里,已經成形,中緬油氣管道及中俄原油管道及海上油氣進口通道及西氣東輸系統(西二線、西三線、西六線),可將中亞地區進口天然氣輸送全境,由産地至家庭一條線的産銷模式,大幅減少運輸成本,且讓能源使用更為便捷、高效且便宜。

  大陸架構海底天然氣管道的技術已經完善,與香港已有海底天然氣管道設計、建立與運作的實際經驗,安全性及環評都符合國際的標準。管道是運輸天然氣最佳方式,如果兩岸能夠完成跨海峽天然氣管道建構,臺灣馬上就能加入大陸及亞洲天然氣網路,取得價廉、穩定與清潔的天然氣資源,脫離能源孤島的窘境。

  今年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及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已提出兩岸能源合作的可行性探討,並具體出建置兩岸天然氣管線,讓我們看到臺灣踏出能源孤島的一線曙光。天然氣只是其中一環,一旦兩岸能源合作的共識成形,交流的良好關係穩固後,未來石油、電力等都可透過相通概念運輸,且更能將合作項目擴展至石化、再生能源、大陽能等綠能之創新研發,這又是兩岸能共創雙贏的合作項目。

  兩岸能源合作,不僅只有能源産業能獲益,若能解決臺灣能源孤島困局,帶來低廉及穩定的能源供給,將有助於緩解當前油電價格高漲的壓力,一方面抑制通膨壓力,減輕人民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企業能源費用的支出,將更多資源用於研發創新,或者直接反映在售價,提升國際競爭力。

  社論最後説,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因臺灣在野黨技術性干擾,迄今仍躺在“立法院”,兩岸能源合作可借鑒金門通水模式,繞過政治紛擾,只要是對的,就趕快做,不要蹉跎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