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想改善兩岸關係 何需捨近求遠

2013年11月21日 09: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年初迄今,民進黨大佬的足跡遍及美加與東南亞。蘇貞昌主席假“政黨外交”之名,已五度出訪,期間兩次造訪新加坡。蔡英文強化“臺灣必須走進世界”的理念,也先後訪問印尼、以色列與新加坡。

  臺灣《旺報》20日發表社評説:蔡蘇二人皆有意爭取2016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大位,難免想用新思維抵消兩岸關係對民進黨的負面衝擊。蔡英文近日在新加坡的一場演講強調,解決臺海兩岸長期分歧的根本之道在於,雙方漸進、互利互惠、相互影響與融合的過程中,要增進彼此了解和培養互信。她公開宣稱,民進黨若于2016年重新執政,會與對岸共同努力維持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

  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戰時的蔡英文還堅持“從世界走進中國”,現在的蔡英文已改口“臺灣未來發展與兩岸關係密不可分”。蔡英文的認知是,臺灣的人才、資金與就業機會已難抵大陸磁吸效應,必須加速推動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避免臺灣過度依賴大陸市場,並與全球接軌的目標漸行漸遠。

  社評指出,蔡英文希望把臺灣定位成“自由島”,保有自由經濟、多元文化與民主政治特色,並充分彰顯臺灣在亞太與全球的戰略價值。這種説法如同民主臺灣會影響大陸政治改革與民主化走向一樣,或能反映部分臺灣民眾的心聲,可惜她過度強調臺灣向大陸傾斜有損政治主體性,卻不提怎麼壯大臺灣,又如何經略中國大陸。

  相較蔡英文對兩岸關係較務實的心態,蘇貞昌的大陸政策仍受制于冷戰思維。今年2月,蘇貞昌訪日提出臺、美、韓、日組織“民主同盟”的概念,無異於陳水扁主政時倡議的美日臺“潛在軍事聯盟”,具有配合美日圍賭大陸的意涵。6月訪美時,蘇貞昌既感謝美國軍售臺灣,重申臺灣不屬於中國,又提出臺美關係的“3R(責任、和解、再平衡)原則”,主動表態願意配合美國的亞太戰略佈局。

  蘇貞昌兩度訪問新加坡,又密會李顯龍總理與前資政李光耀。此舉無論是否如媒體所揣測,他想敦請新加坡牽線,化解北京對“民主同盟”的疑慮,或是民進黨為減少臺灣過於依賴大陸經濟,計劃重啟李登輝時代的南向政策,其實都無助於解開民共兩黨的心結。蘇貞昌擔任臺北縣長時即熟識李光耀父子,他如果夠聰明,應能從李光耀治理國家的經驗與智慧,尋求穩定兩岸關係的良方。

  蘇貞昌與蔡英文出訪時談論議題,總離不開兩岸關係,顯見兩岸問題對臺灣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整體來看,蔡蘇二人的兩岸政策都未徹底擺脫意識形態的掣肘,不同的是蔡英文的態度較具善意,蘇貞昌的國際觀、政治智慧或遠見皆嫌不足。

  蔡英文至今仍不願承認“九二共識”,又否定“一中各表”,卻希望與北京和解,尋求某種符合現狀的戰略理解,以維繫穩定與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問題是,蔡英文的“臺灣夢”與習近平的“中國夢”沒有連接,很難取信于中國大陸,遑論去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戰期間她提出的“中華民國等同於臺灣”,至今不曾改變。

  蘇貞昌把臺灣安全繫於臺美韓日建構“民主同盟”的虛幻中,若非緣木求魚,就是誤判大局。美日核心利益不等於臺灣民眾的福祉,製造兩岸對立和衝突,只會更加傷害臺灣。蘇貞昌民進黨主席任內成立的“中國事務委員會”,非但未紓緩共産黨民進黨間的敵視與疑慮,反倒成為凝聚“反中國”力量的集會場所。該委員會數次有關大陸政策的討論會議上,對兩岸關係持正面看法者少,渲染對抗大陸的言論居多。

  民進黨未來不論何人出線角逐臺灣地區領導人大位,都需要清楚掌握維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底線。民進黨若不接受“一個中國”框架,又持續否定“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必然倒退,臺海和平可能得而復失,屆時臺灣經濟、政治、外交難免遭逢更大的挑戰。

  社評最後説,蔡蘇兩人既有改善兩岸關係的共識,就必須勇敢伸出雙手,尋求民共直接對話,何需捨近求遠。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