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王金平黨籍案僵局:先論是非 再論輕重

2013年11月21日 09: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馬王政爭爆發迄今近3個月,臺灣“立法院長”王金平向臺北地方法院所提“確認國民黨黨籍資格存在之訴”,定於十二月四日首次開庭;正值此際,所謂“王案在國民黨內解決”的方案,似乎已告擱淺。

  臺灣《聯合報》21日社論指出,王案欲“國民黨內解決”,可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必須厘清“立法院長可否關説司法個案”,此屬“是非”問題。第二個層次是:當國民黨籍的“立法院長”涉及“關説司法個案”之事,應否撤銷黨籍,這是“輕重”的問題。就常識而言,“黨內解決”能處理的也許只是“輕重”問題,卻未必能在“是非”問題上出現翻轉,亦即不太可能認為“立法院長可以關説司法”。

  國民黨內出現“黨內解決”的壓力,馬英九亦指示成立“專案小組”。一時之間,傳出了“馬英九力拚解套”的説法,但此説卻似已隨即被接著傳出的“馬英九和解三條件”所打消。傳説指出,馬英九開的三條件是:一、王金平道歉,二、增訂《妨害司法公正法》,三、臺灣“國會”改革。倘若王接受三條件,馬願在“不修改黨章”的原則下尋求解決方式,且馬自己亦願為“造成黨內動蕩”致歉。

  如果此一傳説屬實,可見馬雖同意“黨內解決”,其處理方法也是將“是非”與“輕重”分開。然而,對於“黨內解決”,王金平方面人士雖表示歡迎,但一聽説要王道歉(其實即是要王認錯),卻口氣轉硬稱“那就法庭上解決”。

  由此可見,馬王二人的僵局是在“是非”。對馬而言,如果放棄議論“是非”,不但無以解釋他在案發以來的一切堅持,其社會形象亦必告全盤崩解;對王而言,他之所以能撐持至今日,主要亦在根本否認曾經關説,這是他的“是非”,如果要他轉而認錯道歉,不啻即形同要他自毀立場。何況,倘若王認錯道歉,國民黨又以“黨內解決”來恢復其黨籍,輿論將如何看待這場鬧劇?

  社論説,王金平不能只求“輕重”上的解脫,除非馬英九在“是非”上自認錯誤;相對而言,馬英九也許可在“輕重”上尋求解套,但也不能在“是非”上退卻。事已至此,王金平不能不堅持其“是非”(未關説,只是“練肖話”),馬英九也不能不堅持其“是非”;因為,在政治“是非”上,馬王二每人平均不可能以毀滅自己來成全對方,且這涉及“憲政公義”及社會公評,已非能夠“黨內解決”的層次。

  事發以來,枝蔓橫生,但均不能轉移或掩蓋“立法院長可否關説司法個案”的是非問題;國民黨若不能厘清馬王之間的“是非”,即難以在處分“輕重”上出現轉圜。因此,“黨內解決”若告擱淺,其實亦屬必然。

  王案的“本訴”拖延至下月4日始首次開庭,聽任此一嚴重影響“憲政運作”的大案肆虐至今,可謂是臺灣“司法”之怠惰。本案開庭以後,可能走兩種路徑:一、只審理黨紀處分的“程式是非”,至於“事理是非”,則尊重“政黨自治”;二、深入“事理是非”,甚至欲解答“立法院長可否關説司法個案”。依據法理判斷,法院可能採第一條路徑,若認為國民黨的“程式是非”未備,也許要採“補正”措施;但若法院採取第二條路徑,將黨紀處分當作準刑事案件來審理,那就又是另一種光景了。

  事態顯示,臺灣的體制與社會,連“立法院長可否關説司法個案”這樣一個看似單純的“是非問題”,亦無明快處理的能力。國民黨顯無能力處理王案的“是非”,即不可能奢言“黨內解決”;而“司法”訴訟一旦啟動,不論其判決影響王馬任何一方的利害,政局皆將橫生變數,至於若要拖到三審定讞,更不啻是對臺灣社會的“淩遲”損害。

  因而,王馬雙方恐怕也只有維持“訴訟照打/政務照推”的默契。一方面各別在“司法”途徑力爭自己的“大是大非”,另一方面也分別善盡各自的職守,以求共同減低此案對社會整體的傷害。事情走到這一步,或許是馬王二人的無奈,其實更是臺灣社會的悲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