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發展引發新思維

2013年11月18日 12: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為突破當前經濟困境,臺當局正加大力道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以下簡稱自經區)計劃,但是,臺灣《中國時報》17日社論指出,第二階段執行工作的租稅優惠及金融開放措施,近來卻引發臺當局內部及社會上很大爭議,顯示自經區政策迄今仍是挑戰重重。若不以新思維重新繪製推動藍圖,未來成果和社會期待恐出現巨大落差。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是為臺灣加入TPP(跨太平洋戰略夥伴協定)、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等區域經濟整合而鋪路,其示範意義當著重在發展具有未來前途、以創新驅動的産業和經濟活動,這也是推動臺灣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臺當局“經建會”及經濟主管部門為發展具有示範性的産業或經濟活動,規劃給予示範區多項租稅減免措施,包括:臺商投資收益匯回、專利技術、外籍人才薪資、研發支出、設立營運總部等減免稅負措施。這些優惠措施若能對創新及創業活動發揮作用,原本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主管單位對租稅減免範圍無限度擴大,從而引發激烈爭議。

  主管部門擬將租稅減免適用範圍從目前六海一空自貿港區及屏東生技園區,擴大至科學園區、加工出口區及各地工業區;實體園區以外事業亦可借“前店後廠”及虛擬特區等概念,在區內享有租稅優惠。這種做法必然招致各種質疑:

  其一,示範區將成為享受租稅紅利的“免稅特區”,而非“自由經濟”之示範,無助於産業轉型升級。

  其二,臺灣有關法規規定營所稅率大幅降至17%,低於大陸及韓國,和香港、新加坡相當。另臺灣整體租稅負擔率僅12.2%,遠低於大陸、韓國的19.4%及19.8%,也低於新加坡的14.1%、香港的13.6%,如果再大規模降稅,臺當局財政赤字問題將更形惡化。

  其三,如上所述,臺灣目前的稅賦最輕,而且近年來一再減稅,但投資率及外人直接投資(FDI)在亞洲國家卻屬於墊底,可見民間投資意願和現行企業稅捐負擔關係不大。

  其四,示範區和區外適用兩套課稅標準,不僅扭曲資源分配且變相鼓勵企業“作假”成為示範區內的企業,甚而造成各園區行政管理混亂。

  有鋻於此,社論呼籲臺當局行政主管部門應秉持3項原則慎重處理示範區租稅減免政策:一、租稅減免須限于實體園區,虛擬部分應全數刪除或採取最嚴格限制;二、租稅優惠適用對象須限于真正有助經濟轉型升級的特定産業及相關活動;三、租稅減免期限以3至5年為度,避免重蹈過去獎投及促産條例覆轍。

  在租稅優惠大幅縮小後,臺當局應以行政鬆綁及制度創新為示範區企業創造利益,從高效率的配套服務來節省企業的時間及經營成本,其效果可能遠大於過時的租稅優惠。

  另一個爭議性政策是自經區金融開放問題,臺當局“金管會”將進行金融大鬆綁,未來除臺灣“中央銀行”堅持不開放涉及新台幣匯率、利率及新台幣計價商品連結的金融商品外,包括境外基金、結構型商品等數十項將全面開放投資,目的是吸引投資人購買以往只能在香港、新加坡才買得到的金融商品。

  面對大陸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臺當局“經建會”主張開放幅度應再加大,“金管會”則表示將持續研究開放涉及新台幣的商品。對此,臺灣“央行”總裁彭淮南明確表示,任何開放都不能危及臺灣金融穩定;過度開放金融商品,可能衍生金融危機。

  事實上,就中小型經濟體言,金融開放最大考驗就是匯率穩定問題,香港是連係匯率制度,港元兌美元匯率近乎固定,因而可以全面開放不同幣別金融商品的交易;新加坡則是透過類似臺灣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設計,區隔境內和境外金融交易,避免匯率受到衝擊。由此觀之,臺灣“央行”顧慮可以理解,也應予支援。

  不過,臺灣若要發展成為區域金融中心,勢必要面對區域內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香港、新加坡、東京,以及潛在競爭者上海。因此,臺灣“央行”及“金管會”似可考慮以嚴格的金融紀律來替代嚴格的市場限制,或許可以為臺灣打開另一條出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