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海基會董事長的“薪事”為何讓人憂心

2012年10月06日 08:1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前臺灣海基會董監事聯席會議修改組織章程,將原本是無給職的海基會董事長改為“有給職”,月薪更可能高達新台幣30萬元,引起外界關注,在野黨甚至抨擊新任的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是“自肥”。臺灣《中國時報》4日對此發表社論指出,從幾年前各界鋪天蓋地的“抓肥貓”,到今天林中森受到批評的“薪事”,真正可慮的是臺灣社會似乎陷入一個不問價值、不看工作成果,只要薪資高就是“肥貓”、就該批該打的民粹惡性迴圈中。

  社論摘錄如下:

  臺灣海基會成立時即將董事長訂為無給職,主要是因為首任董事長辜振甫,本身是島內企業界大老,事業龐大,自然不需要支領薪水,而當時臺當局主要是借重其豐厚的兩岸政商人脈與威望,為海基會立定基業;此外,當時兩岸互動頻率遠遠低於今日,海基會董事長職務象徵性高,需投入的日常事務相對較少。  

  但從江丙坤接任後,這4年來兩岸互動頻繁,海基會董事長已經是一個要百分之百、百分之兩百投入的專職工作;江丙坤如此,林中森接任後也是如此,甚至未來任何一位繼任者,都需要全力全職全時間地投入,而且也不可能再找工商界的企業家出任,專業文官出身者擔任董事長是未來趨勢;論工敘薪,有何不當?江丙坤自然不可能在任內作此調整,以免被批自肥;但在新舊任交接時,讓此事回歸到該有的體制,應該沒有太大的爭議。在野黨一味以此作文章,格局既小、意義也不大。如果民進黨執政,難道期望再找到一個純粹當義工的董事長?還是“篤定”認為民進黨如執政,兩岸就不會有那麼多互動,董事長閒著也是閒著,不支薪也罷?  

  事實上這股對半官方職位薪事的計較,在二、三年前,朝野與社會一片“追殺”肥貓的風波中,即已見其勢頭。當時,由“立委”發起,媒體助陣,幾乎所有的“政府”財務法人機構、公營事業的高階主管薪資全部都被掀出來品評一番,只要高於一般認知者,不論專業、不談貢獻,一律被打為肥貓。影響所及,讓臺當局祭出“打肥貓條款”,有意對公股財團法人薪資設定上限,如董事長與經理人月薪不得超過“部長”(18.4萬元)、研究技術人員不得超過“次長”(16萬元)。  

  臺當局與臺灣社會的“打肥貓運動”,到底打到多少真正的肥貓,尚待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一些原本有能力“抓老鼠”的好貓,很多被打跑了。近年臺灣已出現人才流失現象,許多一流人才,在鄰國高薪挖角下,紛紛求去,“工研院都快解體了”,學界亦復如此。

  阻止海基會董事長支薪,或許還不是最關乎臺灣競爭力消退的事情,真正讓人憂心者是其背後消極保守的政治思維與社會價值觀──長期平均薪資難漲的結果,臺灣越來越向均貧看齊,確實需要高薪才能夠吸引的高階人才,似乎已難見容于社會。近年橫掃全球的韓國三星企業董事長李健熙説,一個天才可以養活數百人,因此不惜重金從全球請來一流人才加入企業。臺灣如果繼續陷在均貧的民粹思維中,人才流失的問題只會更嚴重,經濟與社會發展也將更難有所提升。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