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面對自然災害 更需未雨綢繆

2012年06月25日 08: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上周颱風“泰利”橫掃臺灣,令人慶倖的是有驚無險。香港《大公報》今日刊載評論文章指出,島內嚴陣以待的防災態度是減輕災情的重要原因。臺灣雖然不時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但相信只要抱著未雨綢繆的防災態度,應可把災情的嚴重程度控制到最低。 

  全文摘編如下: 

  上周颱風“泰利”雖然橫掃臺灣,但由於在強勁西南氣流的引導下,以每小時30至40公里的速度“飛奔”,在島內停留的時間不長,雨量不如預期多,正是“雷聲大,雨點小”。除了部分地區淹水、農作物受損外,並無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臺灣坊間可謂虛驚一場,有人還埋怨氣象局“誇大其辭”。島內民眾的批評是可以理解的,在“泰利”登島前,有人因擔心災情而徹夜輾轉難眠。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倘若政府部門輕描淡寫,結果“泰利”重創臺灣,民眾屆時只會手足無措。相較之下,“虛驚”總比“震驚”好。 

  臺灣地形陡峻、河川坡度大,上游的集水區地質脆弱,蓄水功能弱,加之瞬間降雨量往往十分驚人,所以容易導致河川暴漲,造成洪災。這個月又正值梅雨季節,月中持續多日的豪雨已對島內造成災情。但“屋漏偏逢連夜雨”,颱風“泰利”向臺灣步步逼近,且生成時間、地點和路徑相當怪異,臺灣氣象局因此預測可能為臺灣降下1500毫米的驚人雨量,災情更甚中旬。不過,天有不測之風雲,“泰利”迅速掠過臺島,並未造成預期的災情。 

  其實,島內嚴陣以待的防災態度也是減輕災情的重要原因。尤其對馬英九而言,每當想起“莫拉克”風災,恐怕仍會心有餘悸。2009年8月8日中度颱風“莫拉克”給臺灣中南部帶來50年不遇的豪雨,致使高雄山區引發泥石流,當地小林村300多人被活埋。自此之後,馬當局也提高了防災意識,不僅在豪雨颱風來臨前提醒民眾防範,更會在第一時間了解災情、視察災區。馬當局還首次“立法”把防災救災作為臺軍的重要任務之一。 

  在“莫拉克”風災之前,島內軍隊對救災均採取被動反應。只有在地方政府無法因應災害處理時才可以申請軍隊支援,而且要以書面寫明災情資訊、所需救災人員、裝備及機具等事項。但經過這幾年的訓練,軍方在防災救災方面的應變能力大大提升。上周就在軍方的幫助下,島內逾2000人從高危地區撤離到安全地帶。臺“內政部長”李鴻源最近亦呼籲儘快制訂防災地圖,把可預見的災情地區標注出來,平常可以住人,雨量達到某個數值就提前疏散,從而減少人員傷亡。 

  臺灣雖然不時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但相信只要抱著未雨綢繆的防災態度,應可把災情的嚴重程度控制到最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