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災害應急保障機制 兩岸樂觀其成

時間:2010-11-22 09:01   來源:台灣網

  19名大陸游客因“鲇魚”颱風在臺失蹤的事件繼續受到兩岸關注。11月10號,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女士表示,希望進一步建立兩岸災害預警應急處置保障機制。近兩年,這樣的希望不絕於耳。人命大於天,對於從人道出發的兩岸合作機制,我們樂觀其成。

  有進展:兩次新聞發佈會透露的資訊

  范麗青在10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説,多年來,兩岸氣象界、地震界通過定期舉辦研討會等形式,已經開展較為頻繁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去年12月,兩岸“兩會”第四次會談已就雙方在地震、風災、水災等自然災害的預報、預警及監測等方面加強資訊分享與交流達成共識。

  范麗青表示,希望在兩會已達成的共識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兩岸雙方在災害預警、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常態化互助和保障機制,吸取此次大陸游客在臺遇險事件的教訓,為兩岸交流、民眾往來提供更大保障。

  我們還記得,在去年8月19號國臺辦舉行的臺灣“莫拉克”風災專題發佈會上,范麗青女士也曾指出,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兩岸的確有這樣的需要,在災難的預警、急難救助和災後重建方面建立互助機制。

  當時,大陸方面與臺灣方面在氣象預報和自然災害的預警方面有部分的合作,主要有兩項:一是每年定期召開“海峽兩岸災害性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海峽兩岸氣象科學技術研討會”。這兩個研討會一般會就兩岸氣象界共同面臨和關心的颱風、暴雨、防災減災、預報技術、衛星和雷達氣象技術及應用等方面進行研討和交流,分享經驗,促進提高預報水準。第二方面的合作是福建省氣象臺與臺灣有關方面也建立了重要的天氣電話會商機制,開展天氣的會商,互通聯防資訊。

  從這兩次國臺辦新聞發佈會上透露出的資訊看,去年8月臺灣遭遇“莫拉克風災”時,兩岸在自然災害預警方面的合作只有“專家研討會”和“閩臺天氣電話會商機制”。而在去年兩會第四次會談中,已就加強相關的資訊交流達成共識。現在,為兩岸民眾利益考慮,提出了進一步願望:“建立常態化互助和保障機制”。

  有必要:人命大於天

  如此對比可見,兩岸在災害預警方面的合作不斷出現進展,但對寶貴的生命而言,這樣的進展還遠遠不夠。搶險救災,須爭分奪秒。要儘量減少災民傷亡,不能單靠受災地區的力量,必須加強跨地域的救援合作。臺灣和大陸都屬於天災頻仍的地區,颱風、地震等大小天災不斷。兩岸之間同文同種,一衣帶水,過去在臺灣與福建海峽經常發生船隻意外,大陸有關部門往往按照“就近救助”原則,第一時間派員營救。然而,兩岸之間始終缺乏一套災害救援機制,讓有關方面能夠有正式的渠道,加強協調,及時救援。

  這樣的災害救援機制對臺灣地區而言更是具有特別的意義。地球逐漸暖化導致氣候變化異常,未來全球各地風災、水災、旱災、地震或海嘯的頻率必然增高,損害範圍也會越來越大。臺灣地處歐亞大陸板塊地震帶,地震頻仍,加上每年夏秋兩季都會受到颱風侵襲,無論從防災、救災或賑災的角度而言,都需要制訂緊急應變機制。

  近年來大陸在救災方面積累了許多可貴的經驗,大陸方面也為此建立了完善的救難機制、防災應變及動員能力,理論上值得臺灣借鑒。尤其兩岸同文同種,救援過程中沒有語言障礙和溝通困擾,更有助於在災後的黃金救援時間內提高救災效率。

  幾次自然災害中,兩岸付出的生命代價已足夠慘重,應未雨綢繆,及早設立災害救援機制及天災情報預警機制,不僅在預防災害方面加強事前通報,更要保證在災害發生後,能夠及時提供人力及設備上的援助。兩岸應儘早展開商討,讓救援機制早日落實,定期進行搜救演練,加強協同,為未來的救援工作做好準備。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