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互設辦事處的一小步與一大步

2012年04月23日 08: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大陸商務部和臺灣“經濟部”日前同步發佈兩岸互設經貿辦事處及相關規範的訊息,大陸的名稱是“臺灣非企業經濟組織在大陸常駐代表機構審批管理工作規則”,臺灣為“大陸地區經貿事務非營利法人或團體或其他機構來臺設立辦事處許可辦法”。美國《世界日報》23日發表社論認為,這是兩岸簽署ECFA以來,跨出極為重要的一步,非僅有利於兩岸當局的互信而已。

  社論摘錄如下:

  若以兩岸和平發展及互動聯繫最近的東亞時局,可以看到兩岸互設辦事處的巨大效應,即有效地擋住了一股意圖把兩岸拉開、拉遠的國際潛流。或謂馬英九所以遲疑不決乃至回收兩岸洽簽和平協議的構想,就是出於美國巨大的壓力。兩岸互設辦事處至少可以通過制度面建立常設機構,雖然初期的作用僅限于經貿領域,但象徵意義十足。且兩岸非營利辦事人員常駐常往,至少可以從另一側面有效拉近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有效帶動兩岸愈走愈近。  

  出於中西政治文化的巨大差異,加上制度面的不同設計,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體制經常借此妖魔化中國的崛起,臺灣和大陸愈走愈近,自非西方體制所樂見。兩岸和平發展對照東亞形勢的變幻,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美國對朝鮮發射衛星和印度發射可以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彈導導彈在態度上的巨大反差。朝鮮諸多作為固不足取,也難取信國際社會;但印度製造的戰爭會少於朝鮮?印度的民主制度又于多數處於貧窮線下的印度普羅大眾有何實惠?試問美國何以對朝鮮有強烈反應,卻容忍甚至優遇印度發展核武及投射系統?  
 
  大陸方面以具體行動詮釋中國的和平崛起,但美國重返亞太的軍事部署幾乎都直指中國。相對而言,兩岸和平發展在每一個階段,走出的每一步,都具有重大意義。兩岸互設辦事處就預定時程落後了一個季度,距兩岸洽簽和平協議更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可以預期兩岸經貿互動還有許多障礙,不論是心理面還是制度面的,都需要極大的誠意來克服。而且可以相信,兩岸互設辦事處的商談過程必然歷經折衝,但在程式上,畢竟走完了這一段。設若在可預期的未來,兩岸可以在軍事上化解不必要的敵意,設立軍事互信、政治互信機制,從而確保兩岸和平發展,就東亞局勢的變幻莫測言,又非僅具有極高的安定作用而已。  

  兩岸互設經貿辦事處,就程式言,是既定的一小步;但就外顯的周邊效應言,當可視為一大步。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