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當局新“內閣”勇擔當 溝通不是問題

2012年02月13日 10:4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臺當局民意機構新會期正式開議前,甫改組成軍的臺當局新“內閣”週末以馬拉松的九個小時,為閣員進行“密集特訓”,重點只有兩個字:溝通。不論是對民眾、對媒體、乃至臺當局行政主管機構各部會的內部溝通。對此,臺灣《中國時報》13日發表社論説,不論是馬英九樂見“閣員”訂定自己的下鄉計劃,或名嘴提醒首長隨時盯緊時事,掌握民意脈動,均屬“技術問題”,首長們對所轄部門的政策是否有信心、有擔當才是最重要的。  

  社論説,馬英九當局自第一任莫拉克風災重創行政團隊後,就視溝通與宣傳為要務,見諸於媒體者即各部門置入性報導大量增加,終至引起臺灣監察部門的關切,乃至調查和糾正;臺面下,則各部門首長不乏私下與眾名嘴建立溝通管道,好一點可説服名嘴們在電視機前為己美言,再差至少爭取名嘴少罵自己幾句,結果是好壞參半,對政策順利獲得民意支援的效果有限。  

  社論説,臺當局行政部門首長到底該如何落實溝通?現任臺當局“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可做為一個典型教案,馬英九當局第一任時他是臺當局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莫拉克風災後臺當局“內閣”改組,他調任政務委員,其間原因究竟為何沒人説得出所以然,勉強要論就是“為兩岸簽署ECFA不力”,那為什麼其他“閣員”不更換呢?還是沒人説出一個道理。卸任後的尹啟銘轉任政務委員後,既不必面對媒體,也沒有媒體有這個閒情找他,尹啟銘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後至少半年以上,每天悶著頭寫部落格,反批民進黨對馬英九當局兩岸政策的攻擊,火力強大到讓媒體不能忽視他的存在,回過頭抓他在部落格上的意見。  

  尹啟銘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有絕佳辯護能力的政務官,問題是為什麼第一任前兩年敢言,之後反而噤聲,直到選舉前才用“沉默的文字”進行政策攻擊?尹啟銘的狀況其實是許多馬英九當局政務官的困境,第一,不少媒體第一線記者缺乏足夠的專業,根本聽不懂他的政策;第二,媒體跟著民意感覺走,政策既無收視率,自然沒人肯冷靜報導,遑談分析。  

  於是勇於任事的政務官,上焉者如前臺當局“衛生署長”楊志良站在火線上為政策辯護,結果還是非離開官職不可,而且,沒人記得他用力推動的“二代健保”具體內容究竟為何,只記得他敢和“三民自”對抗;中焉者如尹啟銘,安靜地寫部落格,寫到讓媒體回過頭找他,而且,寫好千字政策辯護,就算記者聽不懂,至少不會抄錯;下焉者還有不少卸任部門首長見媒體如見鬼,上臺時躲記者,下臺時照樣跑給記者追,心虛的姿態全然不似一品大員,莫怪被媒體當成調笑的箭靶。  

  社論説,政務官與媒體其實可以有更健康的溝通和互動,媒體不是學者專家,難免出口問出許多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但是,身為政務官即使碰到無厘頭的問題,站定説聲“謝謝”即可,何須抱頭鼠竄,缺乏勇氣至此?當首長躲避媒體的那一刻,就註定自己必然是個不會受歡迎、也不適任的官員。  

  名嘴並以最近當紅的Makiyo與友人醉後鬧事事件與哈佛小子林書豪揚名NBA為例,提點臺當局政務官要時時刻刻知道民眾關心的話題。然而,知道和了解發燒話題不表示要成為“媒體反應爐”,以上周國民黨中常會為例,有中常委要黨主席馬英九對Makiyo表達看法,如果連藝人喝酒鬧事臺當局領導人都要管,那不如叫馬英九管每個人家門口的水溝算了。  

  同樣的,林書豪揚名全美,全島皆瘋狂,但是,身為執政團隊,把自己當成“一般球迷”即可,不必過度消費林書豪的光芒,畢竟不論林書豪連贏幾場球,美國牛肉進口問題還是得解決,稅制改革依舊擺在政策時程表上,可預見的政策風波不會因此而稍減,同樣不能不預為因應。  

  社論説,馬英九當局第二任,執政團隊就定位,有老手有新人,因為是連任“內閣”,沒有人會接受新“閣員”缺乏經驗的託詞,內閣不需要“明星球員”或者專為同僚擋炮火的稻草人,信心和擔當是臺當局行政團隊必須建立的整體特質,只要全體“閣員”對自己職權範圍內的業務與政策深入了解、充滿信心、勇於擔當,溝通就不會是問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