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蔡英文的“説文解字”無人了解和相信

2011年09月19日 16: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蔡英文,日前在美國闡述“臺灣共識”,雖然費盡唇舌,卻讓外界疑問越來越多,對蔡英文萬一當選的可能性也更加擔心。 

  臺媒《中央日報》網路版19日發表社評文章説,根據蔡英文的“説文解字”,負面看來,“臺灣共識”“不是簡單的民主多數決問題”、“不是普通的‘立法‘或公共議題”。換言之,“臺灣共識”是不能採用“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程式,如此是否意味著要以共識決取代多數決議?還是要進行“公投”?難道要百分之百同意才算達成共識?但如此豈有可能?還是除了共識之外仍可容許保留意見?但如此又怎能算是共識? 

  其次,既非普通“立法”或公共議題,顯然不是要在臺灣“立法院”討論,如此是否表示要在各地舉行?果若如此,成員是否按臺灣政黨席次比例,再搭配社會賢達與各界代表?會議要開多久?如果一直無法達成共識,是否要無限期的繼續開下去? 

  此外,蔡英文既已認知“臺灣共識”不是單純的島內議題,也牽涉和中國大陸的協商往來,那麼在未達成“臺灣共識”之前,“九二共識”是否擱置?兩岸協商是否暫停?各項協議是否繼續適用?如果要想維持兩岸正常關係,臺灣能提出什麼方案可以取得大陸信任?如果“臺灣共識”始終無法達成怎麼辦?而且有了“臺灣共識”,難道就能確保臺當局有足夠籌碼與支援跟中國大陸協商嗎?難道兩岸關係的互動要視“臺灣共識”的進程決定嗎? 

  再從正面表列來看,蔡英文聲稱“‘臺灣共識’是一個民主過程;在不同立場中找到共同點是‘臺灣共識’的開始;在不同的立場中找到共同的可能性,是‘臺灣共識’的真正精神”,顯然,蔡英文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在意的是形式而不是實質;所謂在不同立場中找到共同點,説穿了不就是“異中求同”嗎?這跟馬英九一再強調的“求同存異”又有什麼差別? 

  更重要的是,島內朝野之間目前沒有共同點嗎?平心而論,蔡英文想要建立“臺灣共識”不是一件壞事,但涉及兩岸關係,必須有明確立場,蔡英文卻以模糊説詞,企圖製造無限想像空間,像是她以往一向主張“兩國論”,堅決反對“一個中國”,如今卻又聲稱,對臺灣與大陸關係她願持開放態度,不排除任何選項,可見其立場之反覆無常,説穿了,無非是選舉花招而已。 

  總之,蔡英文只會否定“九二共識”,卻始終提不出足以取代“九二共識”的可行方案;她標榜“臺灣共識”,卻根本講不出“臺灣共識”的具體內容:她強調要在不同立場中找出方法相互妥協,創造出共同點來,但在她當民進黨主席三年多來,她從來不跟國民黨妥協,也拒絕跟馬英九會面共商事務事;國民黨的任何政策,包括她自己曾經支援或推動過的,她都幾乎一律反對。這樣自以為是、一意孤行的人,現在卻高談妥協,豈不是十分可笑嗎?可以斷言,她所倡導的“臺灣共識”,不管臺灣內部、大陸或是美國,沒有人真正了解,也很少人會真正相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