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分析:美債危機拖累臺灣之後果面面觀

2011年08月09日 14: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月初以來美國股市持續慘跌,即使奧巴馬政府促使國會兩院通過提高美債上限,但股災立即蔓延全球,臺股8月5日(上週五)暴跌四百六十四點,創下金融海嘯以來單日最大跌幅,市值蒸發一.二兆元(新台幣,下同),一週之間下挫將近八百點,8日又重挫三○○.三三點,跌幅之重幾為全球主要股市之最,非但電子股全面下挫,金融股及傳産股也同樣疲弱,顯見恐慌性賣壓出現,本週臺股仍可能持續震蕩。 

  美債危機拖累臺灣股市 

  俄國總理普京抨擊美國是全球經濟的寄生蟲。因為美國借債消費,債多了,就狂印美金,形同“賴帳”。 新興國家和地區都是出口導向經濟,都不願本土貨幣升值而打壓出口,美元也因此一直被高估。結果大家競相把東西廉價賣給美國,購得滿手美元,再買美債,就這樣既擋住了美國的通貨膨脹,也擋住了美元的貶值。美國與歐洲主權債務問題持續擴散,導致全球股市重挫,美國債信評等日前又遭標準普爾降級,引起國際震撼。 

  美國打噴嚏,臺灣也重感冒,臺媒對此分析説,全球股災擴大,臺灣也遭重創,歸根到底,臺灣是海島型地區,資源有限,經濟容易受到外貿波及,如果本身之經濟,足以達到自給自足地步,那麼無論外在情勢如何變遷,臺灣受到的衝擊,其實都是相當有限,癥結繫於臺灣之經濟,在在與國際大環境息息相關。

  在這樣的大前提之下,往往美國打一個噴嚏,臺灣馬上就傷風感冒。縱使加強知識創新、文化創意等,以提升出口體質,藉此降低受到國際景氣變動的衝擊,其效果仍然十分有限。縱使經濟上相對自給自足之中國大陸,尚且受美國經濟不振之拖累,遑論臺灣是外貿導向地區,難以自外於世界演變,因此必須與大陸暨世界經濟體系,做出充分之連結,而別無選擇。 

  島內經濟動蕩的可能不大

  面對臺股持續暴跌及全球可能出現經濟“二次衰退”危機,臺媒《中華日報》9日發表社論説,強調臺灣經濟基本面健全,臺當局必定想方設法減少衝擊,讓投資人不必過度恐慌。 

  社論説,臺股與國際股市連動密切,國際利空出現自然無法倖免,惟這波臺股大跌實在反應過度。從國際經濟情勢變化來看,全球經濟是否步入“二次衰退”,還言之過早,國際估計美國“二次衰退”發生機率只有三成,即使美國債信評等調降,並不會導致臺灣金融市場或經濟活動出現系統性脫序。何況,美債是國際投資人持有最多的投資標的,違約風險微乎其微,嚴重衝擊金融市場機率不致太大。 

  其次,就上市櫃公司體質及營收來看,島內經濟基本面大致良好,全球主要機構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百分之三,而臺灣可達百分之五點零一;島內上市櫃公司去年營收成長百分之二十六,足見臺灣經濟基本面與産業面表現穩定,而且通膨壓力日趨緩和,投資人實在沒有過度擔心的必要。 

  至於全球股災肆虐與美債信評等調降,各國政府和地區都已全力警戒,七大工業國( G7)近日將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因應策略,國際也普遍仍對美國抱有信心,加上美國面臨明年總統大選,奧巴馬政府勢必使出渾身解數,力求風波不致擴大。凡此根本因素使然,歐美股市已稍有回穩跡象。 

  對於全球股市非常態波動,馬英九當局已高度提高警覺,各相關部門也都密切注意變局發展,隨時研擬因應政策。不過,臺灣證交所仍堅定地表示“現階段股市仍然尊重市場機制”,並未強力介入;臺灣公共財政基金也備而未用尚未出面護盤,充分證明情勢仍在可控制的狀態之下,投資人大可不必“畫鬼嚇自己”。 

  不可諱言的,美國債信降評之後必然增加政府舉債成本,衝擊美國政府刻意維持的超低利率貨幣政策,對全球金融市場與經濟形勢都會産生或多或少的影響。臺灣既以出口為導向,無可避免的會受到波及,但影響幅度大小仍要看全球經濟的變化而定,不能掉以輕心,但也不必過度恐慌,投資人只要冷靜沉著,採取穩健保守策略,相信短期之內即可化險為夷。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