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富春山居圖》合璧帶來兩岸文化交流新契機

2011年06月02日 14: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大公報》今日刊載評論文章指出,《富春山居圖》幾經波折,終能“破鏡重圓”,足以證明兩岸文脈如同血緣一樣,非人為所能割斷。《富春山居圖》合璧為兩岸的文化交流帶來了新契機,不僅令兩岸藝術愛好者近距離欣賞到一代名師的精湛畫藝,更掀起了一股“交流潮”。

  全文內容如下:

  古語雲“分久必合”,分開了三百多年的《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如今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富春山居圖》的“廬山真面目”終於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此傳世名畫的歷史性聚首不僅折射出海峽兩岸中國人悲歡離合的多舛命運,更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被稱為“畫中蘭亭”的《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晚年所繪,畫中山峰起伏,林巒蜿蜒,江水如鏡,境界開闊遼遠,雄秀蒼莽,簡潔清潤,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作。該畫在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愛不釋手,臨死前竟下令燒畫殉葬,還好其侄子從火中把畫搶救出來,但畫已被燒成兩段,前段較小,經過修補後稱《剩山圖》,最終於1956年落戶浙江省博物館;後段較長,稱《無用師卷》,被清廷收藏,後為躲避戰火而輾轉到了臺灣。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動亂年代,何止中華瑰寶被人為隔絕,無數家庭亦因此支離破碎、天各一方。溫家寶總理就曾嘆息道,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兩岸民間人士就不斷努力,希望促成《富春山居圖》合展,但礙于當時的社會條件、政治氛圍未成熟而不得不作罷。十年夢想,十年追逐,如今成真,因為此時已不同於彼時。在李登輝、陳水扁等“臺獨”份子主政臺灣的年代,兩岸關係陷入低谷,籠罩在劍拔弩張的陰霾中。臺灣方面對兩岸經貿採取“戒急用忍”、“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等緊縮政策,導致兩岸全面三通遲遲不通。經貿交流如此,遑論文化等其他方面的交流了。

  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上臺後致力改善兩岸關係,開創了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嶄新局面。而兩岸的文物藝術交流也在這難得的歷史機遇下獲得了交流的機會。去年6月浙江省長呂祖善訪台時,宣佈可借出浙江博物館珍藏的《剩山圖》,立即得到臺灣方面的積極響應。雙方一拍即合,同意今年在臺北舉行合展。

  《富春山居圖》幾經波折,終能“破鏡重圓”,足以證明兩岸文脈如同血緣一樣,非人為所能割斷。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説,不要因為50年的政治而丟掉5000年的文化。《富春山居圖》合璧為兩岸的文化交流帶來了新契機,不僅令兩岸藝術愛好者近距離欣賞到一代名師的精湛畫藝,更掀起了一股“交流潮”。這一年來兩岸文化工作者舉行了多次研討會,共同分享對中國山水畫的研究,還結伴暢遊《富春山居圖》的“故鄉”富陽,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其實,現在仍有部分文物珍寶分隔兩岸。例如,《三希堂法書》中王羲之侄子王珣的《伯遠帖》、王羲之之子王獻之的《中秋帖》在北京故宮,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則在臺北故宮;《四庫全書》的“文淵閣本”在臺北,而“文津閣本”、“文溯閣本”和“文瀾閣本”則在大陸;《清明上河圖》的原跡在北京故宮,“清院本”則在臺北故宮。如今《富春山居圖》成功合展,勢必為這些分居兩岸的文化珍品日後合展提供範例和借鑒。

  兩岸同胞都是中華文化的傳人,有共同的責任和使命去探索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當前兩岸交流合作已從經濟領域發展到文化教育領域,希望兩岸合力,把中華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