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山水合璧 中華之美

2011年06月01日 10:4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6月1日在臺北故宮盛大開幕。

  “盛大”二字用於此展絕非虛言。10年的推動、兩年的準備、兩岸7家頂級博物館合作,有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倡議,有文物工作者往還探討,有所有中華文化愛好者翹首期待……分離了360多年的《富春山居圖》終於在臺北聚首。

  一張元畫如此盛大展出,當然首推它的藝術高度。黃公望,元代四傑之首,對後世中國畫影響至今,《富春山居圖》是其代表作,其簡遠逸邁的風格已臻完美,“峰巒渾厚,草木華滋”。這次展覽的主角之一、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説:“當我去年第一次在浙江看到《剩山圖》時,非常興奮,我在臺北故宮30年,30年當中這樣一幅重要的名畫一直沒有辦法看到全貌,看到前面這段,就可以看到黃公望早期作畫的時候落筆的謹慎,筆法的變化呈現出來。”而另一位主角、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説:“合展不僅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能提高普通人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能力,真正美的東西是有震撼力的。”

  此外,這張畫不禁令人想起我們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的共同記憶,本是祥和山水,卻命運坎坷,曆盡劫波,分離隔絕。黃公望完成此畫已80多歲,300年後清順治七年,此畫的藏家臨終囑託以畫火殉,幸而其侄火中救畫,但從此畫分兩段,前一段《剩山圖》最終由創作原地浙江省博物館收藏,後一段入藏清宮,又隨文物南遷最後落戶臺北故宮。兩段畫自火中分離後360多年不能聚首,後來更是遠隔臺灣海峽,就像溫家寶總理答《聯合報》記者問時所言:“畫猶如此,人何以堪!”

  好在,畫終於盼來了“合璧”良辰,而人更為此欣喜。合璧,對中華民族來説是祥瑞的象徵,兩塊堅貞溫潤的半圓玉璧合為整圓,是謂完美。這樣的審美穿越歷史長河,到了數位時代仍然是我們的標準。山水合璧是美,家庭、民族的合璧是福。合璧是和美團圓,是精華匯聚,是我們民族終極的追求,合璧之美是中華民族共創共用之大美。

  可惜,這場合璧盛宴尚有缺憾,那就是合璧展還無緣在大陸舉辦,大陸的觀眾無此眼福。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表示他一直在努力,希望合璧展也到大陸辦展,但沒有進展。2009年年初兩岸故宮院長首次互訪、2009年10月北京故宮的37件文物首次赴臺北故宮合展,但臺北故宮的文物一直不能到大陸展出,臺北故宮憂慮文物一旦到了大陸引起爭議,不能有去有回。對此,陳浩表示,中國大陸的海關法和文物保護法都明文規定臨時入境文物半年後必須出境,大陸現有的法律足夠消除臺灣同行的擔心。

  雖然兩岸仍存在結構性的矛盾,但兩岸的中國人也有足夠的智慧與心胸,“三通”能通,ECFA能簽,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此次齊攜珍寶赴臺北故宮“合璧”,這樣的信任與誠意,令我們有信心期待下一場更盛大的“合璧”。

  臺北故宮已故老院長秦孝儀説過:“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遙想某日,《富春山居圖》能在大陸合璧展出,兩岸故宮之美能更多地合璧呈現,那將是兩岸民眾之福、中華文明之幸!(陳曉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