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面對塑化劑風波 臺灣需加強食品安全管理

2011年06月02日 09: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臺灣塑化劑食品風波有如雪球般越滾越大。香港《大公報》1日刊載評論文章表示,臺灣執法部門在事後採取的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打擊行動固然值得稱讚,但島內的食品驗證制度存在漏洞,到底是對食品添加劑成分的檢驗範圍不足?還是檢驗的標準過低?臺當局確實應該好好檢討和改善,以挽回各界對臺灣食品的信心。

  全文摘編如下:

  近日臺灣塑化劑食品風波有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島內衛生部門證實有142家廠商、多達506種産品遭塑化劑污染,當中更有部分産品進口到香港。由於波及的食物範圍之廣,不少人恐已“中招”。雖然問題食物已紛紛下架和回收,但仍難解人們的疑慮:有關部門是否可以在“毒素”被吃進肚子前,就把“毒源”揪出來?

  塑化劑其實是一種工業用塑膠軟化劑,主要讓座墊軟硬適中,包括沙發、汽車座椅均有使用。這種工業原料如何會“流竄”到食品製造業中?馬克思的《資本論》的註釋中引用過英國經濟評論家鄧寧格的話:如果有50%的利潤,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如果有100%的利潤,就會使人不顧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就會使人不怕絞首的危險。一言以蔽之,在暴利的誘惑下,商家往往連良心都不要了。

  按常規的生産程式,許多飲料業者都會在飲品中加入一種合法的添加劑“起雲劑”,多用於果汁、果醬、果凍、茶飲、運動飲料和益生菌粉末等,讓飲料避免油水分層,看起來更均勻。起雲劑本應使用精製棕櫚油調配,但業者為了降低成本,遂以工業用塑化劑代替成本高五倍的棕櫚油。

  臺灣方面表示,已著手修改食品衛生管理法,把罰金從現行的一天30萬新台幣,提高到最高一天新台幣1千萬,以增加阻嚇效用。

  執法部門在事後採取的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打擊行動固然值得稱讚,但“毒素”已下肚,島內不少家長都擔心會影響到平日把果汁當水喝的小朋友的健康。最諷刺的是,“塑化劑配方”的“發明者”、臺灣昱伸公司老闆還大言不慚地説,這三十年來一直以塑化劑代替棕櫚油。這時,人們才驚覺已“吸毒”多年。倘若有關部門能及早發現“毒源”,豈不比事後重罰更好?

  當然,鑒定食物成分的過程是相當複雜的,包括分離、淬取、純化,而且還要有高效液相層析儀、質譜儀、核磁共振儀、元素分析儀等先進的分析儀器。此外,專業的分析人員也必不可少。不過,儘管分析過程非常耗費人力和時間,但病從口入,食品安全攸關百姓性命,不論多麼困難,有關部門都應把食品成分的檢驗放在首位。此外,這次被驗出含有塑化劑産品的廠商不少都通過臺灣食品GMP、HACCP與ISO22000多項驗證。看來,島內的食品驗證制度存在漏洞,到底是對食品添加劑成分的檢驗範圍不足?還是檢驗的標準過低?臺當局確實應該好好檢討和改善,以挽回各界對臺灣食品的信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