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語文”和“臺獨”的憂鬱

2011年05月30日 10: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美國《世界日報》27日發表社論説,臺灣成功大學臺文係副教授蔣為文日前舉牌抗議臺灣知名小説家黃春明在臺南市臺灣文學館的演講。黃春明的演講題目是:“臺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望文生義即知黃春明並不主張另立“臺語文”取代中文書寫。蔣為文在抗議牌上書寫的漢文是:“臺灣作家不用臺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至於臺語羅馬拼音的書寫內容現場大概無人看得懂。 

  社論説,蔣為文所以會鬧場抗議,當然是有備而來。以文學創作的資歷和成就言,黃春明在臺灣可謂是響噹噹的人物,對讀者的影響力也遠非蔣為文者流所能望其項背。相信這是蔣為文何以不向滿街都講中文的無名之輩抗議,卻執意衝著黃春明“鬧場”,絕對是出於可以製造話題的既定設想。 

  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九年一貫教育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把“臺語”改正為閩南語,日前即有傾向“臺獨”的人士公開出來嗆聲,蔣為文當然沒有缺席,進一步向黃春明舉牌“鬧場”,當可視同抗爭的接續,意在升溫並擴大爭議。蔣為文不但要為“臺語文”取得政治上的主流地位,而且要改用羅馬拼音書寫並教授“臺語文”,以期從根取代中文,且公開主張非用羅馬拼音不足以“去中國化”。 

  社論説,姑不論蔣為文學術成就的高下,身為大學副教授,或作為讀者,當然有條件和大師級的文學家對話,但蔣為文選擇了民粹且具侮辱字眼的“鬧場”策略,果然激怒了黃春明回敬“五字經”,為理性對話演出了最惡劣的示範。 

  有學生在網路上質疑蔣為文的教學誠意,“喊口號和罵國民黨多過真正上課。”蔣為文教學具有爭議,且在部分學生的片面之詞中不堪領教,是否憑仗“政治正確”不得而知,學生的不滿似乎也無可奈何其教職之無虞;但蔣為文或許還很自我感覺良好,正在為“臺獨”獻身“鬧革命”。 

  必要指出,蔣為文傳達出的態度和意象就是“臺獨”有理。所謂“臺語文”必要用羅馬拼音,不得再有其他選擇,連本土作家黃春明的文學創作也遭排斥。很明顯,蔣為文已拿定“臺語文”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這就是“臺獨”的基本態度,也窄化了各種文化上的可能,更無論在語言學上有何創見和意義。至於在意象上,蔣為文實不自覺地以為他還活在殖民時代裏,等同否定臺灣的民主化和自創一格的本土特質。其目的則在斷裂兩岸的歷史,從語文上斷裂兩岸認同。 

  社論説,以蔣為文為例,這正是典型的“臺獨”的憂鬱和焦慮,隨著對岸在國際間的崛起,以及兩岸交流的擴大,大有不可終日的惶惑。但這只是表像,更深一層的微妙變化,則來自人心之向背和轉移,兩岸過去的敵意非僅已成過去,政治上的相容大於歧異,代之而起的是經貿上的依賴和互惠,影視和流行文化的互為融入;在氛圍上,更憧憬兩岸未來有一良性發展。時移勢易,島內的激進“臺獨”已不再具有吸引力,而這正是“臺獨”會再次出現民粹化作為的緣由,憂鬱和焦慮也油然而生。 

  社論説,臺灣明年初的選舉話題已漸次升溫,“臺獨”的焦慮徵候,可以預料還會不時發作。也不必意外窄化和具排他性的福佬沙文情結,會再次通過“臺語文”的話題引爆爭議。“臺語文”當然可以談,作為政黨提名的候選人,馬英九和蔡英文都不必回避,且由於涉及教育政策,甚至應該有一明確的態度;但若演化為民粹導向的排他性爭議,不但污染了政治,也污染了學術殿堂,更污染了臺灣人民。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