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塑化劑風波引發外媒省思

2011年05月30日 09: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飲料界與食品産業近日發生塑化劑污染風暴。馬來西亞《星洲日報》29日刊載社論指出,臺灣産品這一次陷入“黑心食品”的風暴之中,著實令人始料不及。在全球化時代,許多食品已經不能單憑標示就能斷定生産地,也不可能從營養標簽確定原料和添加劑是否安全合法,而且監管和檢測單位的條例制定和執法力度是否到位亦是關鍵。

  全文摘編如下:

  塑化劑事件已引起臺灣飲料界與食品産業大風暴,在衛生主管部門的追查下,除了先前查獲的兩種有毒塑化劑DEHP與DINP,進一步發現業界還可能將另4類有毒塑化劑物質,使用在起雲劑或食品添加物中,基於事態嚴重,衛生主管部門下令所有使用起雲劑的商品,都必須全面下架檢測。5月31日起,如果業者並未出示安全證明文件,而代理商又繼續上架販售,業者、代理商都將依法重罰。然而,這場風暴已經引起消費者嚴重恐慌,許多民眾擔憂食品飲料安全紛紛將各種産品送檢,令化驗單位應接不暇。部份商店及代理甚至連檢驗合格的飲料也拒絕上架,銷售全面遭波及,業界損失重大。

  臺灣産品一向予人品檢嚴格,以高品質著稱的印象,這一次陷入“黑心食品”的風暴之中,著實令人始料不及,甚至連老字號也涉入其中。

  在全球化時代,許多食品已經不能單憑標示就能斷定生産地,也不可能從營養標簽確定原料和添加劑是否安全合法,而且監管和檢測單位的條例制定和執法力度是否到位亦是關鍵。

  很多時候,食品安全出問題的其中最大因素是市場供需問題,像臺灣添加起雲劑,當中不排除為迎合消費者的偏好,業者遂以降低成本搶佔商機。臺灣有學者和業者坦言,起雲劑非必要品,各類食品中其實都可以不添加,但臺灣長期消費習慣中,天然純正經常被忽略,而業者心知肚明,也為了本身利益極少主動揭發真相,甚至在被揭發後,仍有業者以各種理由自我辯護和推搪。

  從起雲劑事件可以看出臺灣整個食品産業供應鏈的安全把關機制有失靈之虞,食品工廠所標榜的已經通過各種認證,在臺灣輿論看來其實只防得了君子,防不了小人。

  總的來説,臺灣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所帶給我們的啟示,不外是業者本身必須有良心,不能為了營利和節省成本為目的,根本不考慮所生産食品的安全性;消費者也要匡正本身消費心態,不要成為有毒食品的共犯;而當局有關部門必須有效管控,施予重罰,重建食品安全管理網路,主動篩檢、化解民眾疑慮。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