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有感於李敖之子上北大

2010年07月30日 09:27: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臺灣著名作家李敖之子李戡近日公開透露,自己在類似大陸高考的臺灣“學測”中,成績達到“頂標級”,考上臺灣大學,不過,他選擇到北京大學就讀。李戡是大陸開放“頂標級”臺生免試申請大陸高校後首批受益者之一。

  很多媒體報道了這個新聞,稱“李戡棄臺大、選北大”。其實,李戡的選擇有其感情因素,這種提法對臺大多少有點不公平。因為在大陸高校向臺灣學生敞開大門的時候,是否要開放大陸學生到臺就讀,還作為議題,在臺灣立法機關裏打得不可開交,屢遭否決。師資、校風不輸于北大的臺大,面對兩岸優秀學生,是輸在起跑線上。

  大陸認可臺灣學生“學測”成績,無疑讓臺灣優秀學生多了選擇。對於臺大或北大本身來説,開放或閉鎖的影響到底如何,短時間內很難定論。不過,或許可以參考一下香港與內地的教育交流。近幾年,每到7月,香港高校與內地名校都要進行一番“狀元”爭奪戰。雖然這場爭鬥的核心只是幾十名特優生,但其衝擊波卻已廣及兩地高教界。勤奮的內地生對香港本地學生的壓力,香港高校對內地名校的刺激,都四兩撥千斤地發揮出“鯰魚效應”——據説,今年北大、清華已把“狀元”獎學金提高數倍,這只是大家看得到的小鏡頭,看不到的內外兼修、鑄造優質教育,才是吸引優等生的硬功夫。

  不僅如此,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並由此帶來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應該是最無法量化回收的投資。因此,就海峽兩岸而言,教育交流對於高等教育的促動作用,只是重要意義中的極小部分。近期來説,兩岸剛剛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預示兩岸經貿往來將更加緊密,也就迫切需要熟悉兩岸的人才。熟悉大陸的臺灣人與熟悉臺灣的大陸人,可以讓彼此往來更得心應手,免去不必要的誤會或摩擦,降低經濟成本。遠期來説,如果我們期待,沒有包袱的後代子孫破解兩岸的歷史迷思,那麼勢必需要讓下一代更多地接觸,更多地了解。只有能夠充分理解彼岸的情感糾紛與現實矛盾,才可能有智慧和能力解決兩岸沉積已久的歷史難題。而兩岸教育交流,無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從這個角度説,不管以什麼藉口拒絕陸生赴臺,拒絕的其實是兩岸青少年近距離了解彼此的機會,並由此影響到兩岸的未來發展。

  據説,以筆風辛辣著稱的李敖“虎父無犬子”,17歲的李戡已具有不同凡響的批判精神。北京大學有自信接收這位充滿銳氣的臺灣學生,臺灣也應有自信接收同樣朝氣蓬勃的大陸學子。兩岸青少年多一分了解,我們對兩岸未來也就多一分樂觀。(孫立極)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