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理性看待ECFA的辯論才有意義

2009年12月15日 09:34:00  來源:
字號:    

  馬英九日前接受島內電子媒體訪問時表示,願意就“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議題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辯論。民進黨方面響應不怕辯論,卻又聲稱“ECFA是圓是扁都不知道,從何辯論起”?臺灣《中華日報》15日社論指出,蔡英文這種接招方式令人啼笑皆非,而對未來辯論之成局不敢抱任何希望。

  社論説,兩岸簽署ECFA之議提出後,綠營不是唱衰就是抹黑,誣指ECFA將會開啟“一中市場”,導致臺灣經貿加速向大陸傾斜,同時將造成企業出走潮,使臺灣失業更加嚴重。綠營更妄指只簽署ECFA而不與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FIA),將使臺灣經濟邊陲化,距離全球化更遙遠。在綠營大肆操作下,把ECFA説得一無是處,直指會對臺灣造成嚴重災難;因此,表態反對到底,並堅持兩岸如果要簽署,也得經過公民投票。

  平心而論,簽署ECFA對臺灣當然有利有弊,臺灣固然不能忽視其後遺症與副作用,卻也不能因噎廢食,一味害怕ECFA可能對臺灣造成的衝擊,而不去認真研究給臺灣帶來的諸多好處;反之,如果不簽署,未來對臺灣會有什麼負面影響,更不能避而不談。
 
  舉例來説,簽署ECFA之後,對臺灣部分弱勢産業難免造成衝擊,部分産業也可能被迫西進;不過,由於關稅優惠措施,將使臺灣業者在大陸市場具有較大的優勢。此外,可能波及的失業人數,綠營估計有12萬之譜,但隨之而來可能增加的就業機會卻有34萬多個,足見簽署ECFA基本上對臺灣是得多於失、利多於弊。

  更值得關切的是,包括韓國在內的臺灣經貿主要競爭對手,不斷與其他國家簽訂FTA,臺灣連簽署ECFA都還在原地打轉,遑論與各國或地區簽訂FTA,尤其是東盟諸國,怎不叫人心急如焚?

  社論表示,我們必須指出,明年一月開始,東盟十加三(中、日、韓)將成為全球最大、成長力道最強的新市場。東亞經濟體大整合,對臺灣是機會更是威脅,從明年起的5年,如果臺灣還沒有擠進這個經濟體,後果之嚴重難以設想。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研究報告指出,原擁有將近6億人口的東盟,加三之後將成為20億人口的區域市場,“任何一家企業都承受不起不加入的損失”,一個企業如此,一個地區何嘗不然?如果臺灣不能簽訂ECFA,在東亞整合過程中就會被排除在外。試問,這是民進黨要的嗎?

  社論最後説,我們支援朝野公開辯論,但我們盼望在野黨以理性的態度,務實看待ECFA,而不要當成政治議題操弄;唯有如此,ECFA的辯論才有意義。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