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政治協商應早日由“溝通”轉“談判”

2009年11月18日 09:02:00  來源:
字號:    

  香港中評社今日刊文表示,“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日前圓滿落幕,在政治組及綜合組由於許多議題事涉敏感,故兩岸學界産生意見上的歧異,各自陳述立場並擦出思想火花,雖然兩岸三派(藍、綠、紅)缺乏共識,但不同立場的學者,憑藉代表各自背後的民意基礎反映,與會者充分表達意見,也有助於兩岸溝通,增進彼此了解。 

  首先,兩岸雙方充分表達立場,兩岸學者皆保持學術風度,不但能充分溝通陳述己見,更能借由彼此意見交換,産生思想上的激蕩,使民眾産生更多的思考。兩岸三派學者終究也維持民主的風範,圓滿和平收場,畢竟這次研討會只是一個兩岸溝通二軌機制的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機會,因此兩岸學者都應該認知到,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體諒與思考問題,才能得到新的啟發,才能産生更多的對話基礎與知識論上的交集。
 
  其次,在敏感的政治議題上,諸如針對和平協議是否和臺灣統“獨”問題脫鉤處理、如何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與加強政治互信、如何構建兩岸和平發展及兩岸共同治理、兩岸如何結束敵對狀態及確保軍事安全等敏感性議題,其實兩岸不妨從同屬一中的角度來找尋答案,這是處理目前兩岸現況最務實及保險的作法。 

  再者,就法的角度來看,臺當局所依據的是“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及現行相關法律與機關框架,都是在一個中國架構。同樣地,大陸所依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其政治主張,也是一中架構。只是雙方目前對於一中的內容仍有歧異,因此海峽兩岸若是各自立場和角度來理解“兩岸同屬一中”,這應該就是兩岸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礎。 

 

  文章指出,很顯然,兩岸目前還處於“溝通”階段而非“談判”階段,許多政治議題此時此刻,在二軌溝通管道中尚且無法形成共識,甚至意見南轅北轍,更遑論一軌官方正式談判機制,因此目前還無法稱之為“談判”,但透過二軌的“溝通”,的確達到了兩岸雙方相互瞭解的目的,也再一次曝露出兩岸尋求共識的艱難。 

  至於,對於臺當局來説,仍會秉持“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立場,無論是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或是亞太經合(APEC)峰會,臺當局的立場都是十分明確且清晰的:1.堅守和平立場,確保兩岸和平發展成果;2.兩岸談判沒有時間表;3.和平協議簽訂仍是未來追求的目標;4.兩岸“外交休兵”,共創雙贏局面;5.堅持“九二共識”;6.務實推動兩岸各項交流;7.對於大陸之各項政策仍保持高度的靈活與機動性,不預設任何立場;8.建構各項有利於兩岸交流之機制與完善相關法制化事項;9.透過“一軌”為主“二軌”為輔的溝通管道,積極與大陸進行各項溝通工作等。 

  文章表示,總之,兩岸“溝通”是必要的,以兩岸目前的現實情況下,雙方不可能對“一個中國”的內涵達成具體的共識;對於和平協議簽訂的時機、方式以及協議之內容性質亦仍有歧見,但如何在沒有共識的情況下進行溝通?恐怕是所有致力於兩岸和平發展之推動者所共同思考的問題;另外雙方如何循序漸進,透過一次又一次接觸“溝通”的平臺,漸漸形成兩岸共識,成為談判的基礎,恐怕也是一門學問。但無論如何,兩岸各種管道的“溝通”都是必要的,因此樂見兩岸在一次又一次的“溝通”中,找尋未來可行的出路,最後在兩岸主流民意充分受治下,透過“談判”,轉化為具有約束力的成文依據。 

  職是之故,在任何兩岸溝通的場域中,有一項雙方都不能忽略的基礎,就是兩岸同為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是大家共同的原生論,在這樣的前提基礎下,期待兩岸雙方早日從“溝通”轉為“談判”。當然過程中會受到許多挑戰與質疑,但只要公開、透明,讓各界充分參與,相信未來兩岸雙方,將不止于各説各話的“溝通”,而將進展成漸漸産生共識的“談判”,願兩岸在多數民意的驅使下,早日邁入新的里程碑。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