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甲子:眼界決定境界 思路決定出路

時間:2009-11-16 10:17   來源:台灣網

  “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13日在臺北開幕。由於一百一十多位兩岸與會學者中,有多位接近兩岸決策核心的重量級智囊學者,而探討的是兩岸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涉外事務等領域的諸多敏感議題,研討會廣受媒體關注。

  臺灣《聯合報》16日發表社論説,這次“兩岸一甲子研討會”,被視為雙方的“二軌對話”。發言盈庭之中,大陸團長鄭必堅的兩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他説:“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

  此會的功能既是投石問路,各抒己見亦是理所當然。然而,會中出現的歧見若與一甲子前、甚或五年前的歧見相較,歧見雖仍有歧見,但“眼界”與“思路”皆已有大幅的精進,不可同日而語。即以大陸方面的發言而論,三十年前,大陸對外主張“以世界革命為己任”,對臺灣主張“解放臺灣”,對內主張“以階級鬥爭為綱”;如今則出現了鄭必堅的“三和理論”(對外和平,對內和諧,兩岸和解)。今昔對照,眼界提高,思路亦開。

  社論認為,兩岸能從過去走到今天,確實是“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

  什麼是眼界?眼界的主要成分是知識。就知識與眼界而論,如今皆已不是問題;從現在走向未來,決定因素是在境界,也就是決定在使用知識的良知、理想與胸襟。相對而言,過去以政治意識形態的“思路”,局限了“出路”;如今若看見了“出路”,則不能再被政治意識形態的“思路”所捆綁。同樣的道理,這也應當是未來兩岸關係的主軸思維。

  2005年“胡連會”提出了“和平發展論”,是“境界”的提升,也是“出路”的放大。今天,“九二共識”已是兩岸的政策主軸,“一中各表”則是其必然存在的潛臺詞。

  社論最後表示,對這次兩岸研討會表示高度肯定,亦對下一甲子的兩岸關係可望有更加開闊的眼界、境界、思路、出路,寄以高度的期待。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