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職棒假球案與陳水扁弊案的相通處

2009年11月03日 15:57:00  來源:
字號:    

  臺灣島內爆出職棒打假球風暴,不免令人聯想到陳水扁家弊案:被列為被告的前“兄弟象”球隊知名球員曹錦輝承認有和“雨刷”集團多次見面、喝花酒,張志家也承認組頭“借貸”給他名車和金錢,但兩人卻都強調並未因此打假球;臺媒《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説,這和陳水扁家認為企業給他們的鉅款純粹是政治獻金,無涉行賄,將公務機要費、“機密外交費”納為私用,辯稱為體制使然,豈非同樣奇怪的邏輯?

  評論認為,臺灣檢調方偵辦職棒弊案,從一開始的涉案球員堅不吐實、球團信心滿滿,到案情如擠牙膏般潰堤,急轉直下;還有檢調限制涉案球員出境,調查其海外賬戶,乃至發現打假球案係主動性、結構性、風氣沿襲的集體配合,連最不可能的總教練都涉入,哪一樣不像是陳水扁弊案的翻版?

  評論還説,中華職棒發展廿年,被檢調抓包的假球事件就有五次,這次風暴性質之嚴重,外界已多有評論,由偵辦檢察官説“中職這次可能玩完了”,可見其重創球迷之慘、戕害島內民眾感情之深!事已至此,惟求亡羊補牢,挽救職棒一線生機,但從政治上的陳水扁家弊案、社會上的詐騙橫行,到運動場上的虛假圖利,重刑嚴懲或可稍戢于一時,但利之所趨,上行下效,正顯示臺灣社會價值觀的錯亂。

  中職球員為何不斷打假球,評論分析,其實既是人性的縮影,也是慾望與意志的交戰。一是老了,所謂“老而戒之在得”,因為覺得前途無亮,所以鋌而走險撈他一筆,但偏偏涉案球員多屬青壯。二是傲了,自認已成球星,光環罩身兼護體,所有外界對他的尊崇與溺愛,都屬理所當然,於是便縮小了自製與初衷,放大了自己與誘惑。不論是認老而覺弱,或是因傲而恃驕,終歸是怎一個貪字了得!

  因陳水扁弊案已遭重判的馬永成日前接受專訪時説,陳水扁面對官司時應可更做個角色,但他的做法卻“像個普通人,讓某些理想性的東西降低”,而這已不是他以前追隨的對象。

  評論最後説,無論是陳水扁或中華職棒涉賭球員,他們如今毀棄的理想、初衷,恰恰正是當初他們吸引大眾的魅力;馬永成之所憾所痛,正可為如今得意、得勢、得權者所戒。而涉案球員或為集榮寵于一身的英雄、或是得一般人不及的薪酬,但他們目前的困窘,不正也是失去了榮譽與精神後,只想有非凡人待遇,卻又屈服於平凡人誘惑的反諷?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