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經濟合作是兩岸民意不可阻擋的主流選擇

2009年06月02日 15:49:00  來源:
字號:    

  國共兩黨交流對話,特別是高層交往,對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員署名文章分析認為,在“胡吳會”後,兩岸的經濟發展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兩岸的民間交流也將會向多領域、多層面和多黨派方面擴展。

  文章摘錄如下,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26日在北京同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舉行會談,達成了包括儘快商談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等內容的五項共識。胡錦濤還就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發表了六點重要意見。胡錦濤提出的意見,包括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兩岸經濟合作,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國共兩黨交流對話等內容,務實而全面地表達了大陸對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看法和建議。事實上,國共兩黨交流對話,特別是高層交往,對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預料,在“胡吳會”後,兩岸的經濟發展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兩岸的民間交流也將會向多領域、多層面和多黨派方面擴展。

  “胡吳會”成果與兩岸交流的現實,已經對民進黨內部産生了衝擊性震蕩。前任臺當局副領導人呂秀蓮認為,民進黨應調整兩岸關係,不能再以舊思維看待大陸;她強調,政治是有機的學問,凡事必須與時俱進,“獨派”及“本土派”也要面對這個現實,不能閉門造車。但她同時感慨“兩岸距離太近,(國、民)兩黨距離又何其遙遠!”期待朝野應共同努力縮短兩黨距離、調整兩岸關係。前民進黨籍“立委”林濁水也表示,民進黨除了堅持“主權獨立”,對於如何與大陸交往,目前並無章法,實在應該好好討論。否則,“五一七遊行”剛結束,民進黨執政縣市長一個個跑去大陸,支援者會非常迷惑。嘉義縣長陳明文更直言,民進黨不能再用屁股對著中國大陸,有必要重新啟動“中國政策大辯論”。

  面對黨內外對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抨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回應,將在制定規範的同時,適當開放黨公職人員訪問大陸。蔡英文指出,已指示民進黨內的“中國事務小組”儘速針對已經草擬完成的“黨公職赴中國交流注意要點”,進一步追加近期幾位前往大陸訪問的縣市長經驗,從中微調修正,讓未來黨公職出訪大陸能有標準可循。

  國民黨執政一年來,在兩岸開放中受益不少。吳伯雄5月28日在致詞中開心的説,在“胡吳會”的第二天臺股大漲200多點,雖然不敢説是跟“胡吳會”就兩岸簽訂ECFA達成共識有關,但要説完全無關,也不是事實。

  國民黨執政一年來,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國際金融危機對臺灣地區影響嚴重,島內經濟衰退,失業率高企。臺相關部門預估今年臺灣經濟負成長2.97個百分點,是有史以來最差的。這樣低迷的消費和投資現象臺灣已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只是今年更嚴重,多增加一個外部因素,即全球金融風暴下信用萎縮。島外需求下降造成出口嚴重衰退,臺灣經濟處於內外夾攻的艱難困境中。外部環境無法改善,國際需求在一年內復蘇的機會很低,臺灣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兩岸經貿的改善。最近大陸擴大內需,投入4萬億元人民幣,對臺灣來説也是一個相對有利的外部機會。馬英九執政後,兩岸關係大步展開,“陳江會”也順利地擴大兩岸經貿合作,排除兩岸之間經濟整合的不少阻力與障礙。

  例如,一年來臺灣地區開放大陸游客赴臺觀光不但增加消費,刺激臺灣經濟,而且觀光産業也可以提供很多就業機會,對降低臺灣失業率會有很大幫助。據相臺灣關部門統計,今年大陸觀光客赴臺已有30萬人次,平均每人每天花費295美元,預估已經創造新台幣200億商機,剩下6個月時間,如果以平均每天2000人計算,至少還會有40至50多萬人。預估今年大陸游客赴臺的人數,應該會超過90萬人,光直接消費額己超過80億新台幣。

  近來,在兩岸官方支援下,大陸掀起一股赴臺採購的風潮。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型經貿團已于5月22日赴臺、27日回來,預計採購各項臺灣地區産品1.7億美元。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也籌組大型採購團赴臺,由海貿會長李水林擔任首發團團長,將有聯想、海爾、康佳等40多家大陸業者,估計這次的採購規模將達100億美元。目前,商務部正在籌組有關採購團,年內約有7至9個採購團計劃先後赴臺考察並洽談採購事宜。

  臺灣地區居民收入總值與大陸的差距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變化不大,90年代以後趨於縮小。到2007年,大陸GDP達到32801億美元,臺灣地區居民收入總值3993億美元,大陸GDP是臺灣地區的8倍之多。若扣除匯率因素,大陸GDP總量約是臺灣的20倍之巨。大陸作為世界巨大潛在市場的優勢正在顯現,大陸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或地區最大的市場,成為帶動其經濟增長甚至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目前,大陸也是鋼鐵、水泥、手機等至少100種産品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這是臺灣經濟規模與市場容納量所不能相比的。

  這次“胡吳會”的成果之一,是兩岸將會在年內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兩岸之間建立正常穩定的經貿關係確實有其必要。臺灣從1990年開始在大陸大量投資,至2008年10月累積投資額達738億美元,累積貿易額亦達7524億美元。但兩岸做了這麼多的生意,竟然連一張保障聲明都沒有,這説不過去。現在兩岸要簽貿易協定,名稱不重要,大家要談的是內涵。考量的是內涵能否帶給臺灣最大的發展機會。現在臺灣朝野爭CECA、CEPA、ECFA都沒有意義,各自解讀浪費資源,雙方應該坐下來談實質內涵,使臺灣民眾感受到兩岸和諧交流的誠意與實惠。

  兩岸間維持良好的關係,絕對有助於臺灣地區在亞洲經濟整合中扮演重要角色,“胡吳會”的務實成果將為臺灣地區未來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活水。這是兩岸民意不可阻擋的主流選擇。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