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若讓陳菊不明不白地登陸 何談信用?

2009年06月01日 09:06:00  來源:
字號:    

  陳菊登陸,為臺灣島內及兩岸帶來些許寬鬆和緩的氛圍。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説,若進一步思量,民進黨説變就變,他們的政治觀真是不可理解,其間潛藏的莫名風險亦令人不寒而慄。

  社論指出,陳菊在“517”遊行的背景下赴大陸訪問,兩相對比的反差極大。遊行是反對馬英九“傾中賣臺”,赴大陸訪問則是在杯觥交錯中“行銷高雄”。民進黨事前試圖全面掩藏消息,事後則顯然籌劃已久。不但“深綠極獨”覺得受到欺騙,多數島內民眾也對突如其來的巨變感到驚奇,在民進黨內則顯然未經體制機構的論證及決議。這麼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就這樣在不透明的黑箱之中決策,又以瞞天過海的手段執行;一夕之間,民進黨風雲變色,乾坤顛倒,這可怕不可怕,豈能不教人不寒而慄?

  民進黨的政治口號多麼虛偽,昨天“傾中賣臺”的咒罵,今天皆消融于陳菊在北京高舉的酒杯中;民進黨的政治觀變化更是多麼難測,昨天還是“鐵桿臺獨”,今天卻在黃浦江畔宣稱“天涯若比鄰”、盛讚洋山港,並享受“高規格”的豪華款待。政治當然寓藏變化,但民進黨這種不知來龍、難窺去脈,丈二金剛摸不到頭腦般的突變、遽變,確實令人頭皮發麻。説變就變,民進黨的政治觀真是不可理解,不可信任!

  從今以後,臺灣人民必須對政治風雲持有新的想像力。如果某一天,出現國民黨、民進黨雙雙競相奔赴北京“行銷臺灣”的景象,且非但有“國共論壇”,又有“民共論壇”;大家不必驚奇,但要繃緊神經。

  社論強調,陳菊登陸絕非“個案”,民進黨必須交代這個行動的前因與後果。如果陳菊可以在大陸面前宣示對“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那麼民進黨還有什麼理由搞“臺獨”?如果陳菊在京滬接受有關方面的豪華宴席,則民進黨未來還有什麼理由在陳雲林等人訪台時包圍酒店、砸爛座車?

  民進黨不能讓陳菊不明不白地去,又不明不白地回來。陳菊登陸以前,民進黨認可的是“王定宇基準”:“敵對、衝突、叫罵、暴力、臺獨”,與反“傾中賣臺”;陳菊登陸後,民進黨似乎必須拿出一套新的“陳菊基準”:“和平、友善、溝通、交流”,與兩岸互惠雙贏。這種基準的移變,將使民進黨內的互動改變,亦使民進黨與“深綠極獨”的互動改變,民進黨與藍營角力的題材改變,並使民進黨與北京的折衝策略改變。民進黨是否有能力承當得起這樣的巨大改變?“陳菊基準”是否可能取代“王定宇基準”?總不能在陳菊享盡大陸官方的溫馨禮遇後,民進黨卻仍要將北京來客羞辱得灰頭土臉吧?總不能一面陳菊主張高雄港與洋山港合作,另一面民進黨卻在臺“立法院”鬧場杯葛兩岸合營碼頭吧?

  面對民進黨可能出現的變化,令人亦喜亦憂。陳菊在大陸的表現,贏得民進黨內和島內民眾的一片喝采。民進黨雖然事前不説明作此巨變的理由為何,但是不代表事後也不用交代經此巨變的後續效應如何。島內民眾只看到民進黨內充滿著一種能在兩岸事務上與國民黨爭奇鬥艷、爭風吃醋的虛榮感;他們也不對180度的大轉彎作出任何解釋交代。

  社論最後強調,民進黨若不能説清楚陳菊登陸的全盤因果關係,何談建立島內主流社會對它的信賴?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