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親中賣臺”魔咒失靈 民進黨何去何從?

2009年05月25日 10:53:00  來源:
字號:    

  剛剛過去的一週,在臺灣的政治日曆中絕對值得被記上一個特殊的標記,因為這中間發生了太多“眼前一亮”或“喜出望外”或“瞠目結舌”的事情——

 

  海峽論壇帶來“大利好”

  上周,首屆海峽論壇在福建舉行,規模之大、內容之多、人數之眾、界別之廣,均為迄今兩岸交流活動之最。關於這次活動的意義,兩岸各方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此次海峽論壇將開啟兩岸民間交流的新篇章,成為兩岸各界進行廣泛交流溝通的新平臺,引領兩岸民間進入大交流的新時代。

  這次活動不光有“大場面”,更有“大利好”。國臺辦主任王毅受權宣佈了包括推動大陸企業赴臺投資、擴大對臺産品採購、鼓勵臺商拓展大陸市場、增加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等在內的8項惠臺新政策。想想一年60萬的大陸游客所帶動的大市場,大陸3個大型採購團赴臺所帶來的3000億元大訂單,面對如此巨大的商機,正在翹首期盼“馬上漸漸好”的島內業界,豈能不“眼前一亮”、“樂觀其成”?

  上周,馬當局迎來了“執政週年日”,盼了一年的“好滋味”好像約好了似的齊齊到來:島內經濟下滑速度減緩,股市持續上漲;民調不斷衝高,執政基礎趨穩;失業率已略降低,執政困境有所緩解;執政團隊滿意度首次過半,民眾的信心似乎又回來。這一切,多少會給人以“喜出望外”之感。

  在全球景氣尚未恢復、外部經濟環境依然嚴峻,尤其是民進黨剛剛發動了一場“反中嗆馬”大遊行的情況下,馬當局憑什麼還能夠嘗到這般的“好滋味”?

  馬英九在就職週年記者會上的一席話給出了答案:“兩岸的政策是過去一年突破最多的。”“臺灣經濟完全不依賴大陸,根本做不到!”

  民進黨嘗盡痛苦酸澀

  有了馬英九的這種態度,人們還用得著為兩岸簽署ECFA的事情擔憂嗎?還需要去考慮綠營的反制動作嗎?臺“經濟部長”面對民進黨發出的ECFA應進行“公投”的鼓噪時回答説,ECFA完全是經貿事務,不需“公投”!如此強硬的表現,民進黨諸公聽了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

  提到民進黨,不能不説上一週肯定是他們“下野”一年來最落寞的一週。

  島內主流民意完全倒向藍營,讓馬當局底氣越來越足,對“打馬術”愈來愈不放在眼裏,“親中”、“賣臺”之類的大帽子已經失效,除了那個連自己都騙不了的“罷免馬英九案”,想再鬧出點事情還能從哪兒下手?此為痛。

  費了那麼大的勁兒好不容易搞起了一場大遊行,原本是想通過“反中、嗆馬”的訴求顯現“暴力小英”與“好鬥”的深綠人群“同在”,強化民進黨中央對綠營的控制力,也借此展示一下自己陣營與馬當局叫陣的本錢。誰知黨內追逐權位的“有心人”太多,一場“天王探扁”的鬧劇過後,遊戲失焦了、亂套了,眼看成了一場深綠“挺扁”的“誓師大會”。當“擁扁成為一種時尚”,以後再説“走出一條沒有陳水扁的新路”誰信?蔡英文忙活了一年,又把民進黨帶回了“原點”。此為苦。

  而本週發生的“陳菊登陸事件”帶給民進黨則是一種難以言表的“酸澀”。她在綠營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又是目前黨內最高職等公職人員,在自家人剛剛舉辦了一場“反中、嗆馬”遊行、挖空心思尋找馬當局“賣臺罪狀”的情況下,她竟然不顧六大“深綠”團體的激烈反制,以高雄市長身份帶團登陸推廣高雄世運去了。

  想要反對吧,所有的攻擊火力在“為了高雄市民的整體利益”的理由面前全都顯得有氣無力。臺灣究竟該不該與大陸打交道,得由民眾説了算,陳菊為什麼“變換理由,千方百計就是要去大陸”?那是形勢比人強。民進黨想要在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中保住現有的席位,想要在島內不被邊緣化,不這麼做行嗎?

  “親中賣臺”魔咒失靈

  民進黨想要説服自己接受這一事實吧,心理上又會生出幾分恐懼:他們該如何去面對跟著他們走上街頭、冒著烈日“反中、嗆馬”的深綠群眾呢?如何繼續為支援者演繹“登陸”等於“親中”、“親中”等於“賣臺”的“臺獨公式”呢?更重要的是,從今往後,他們還有什麼理由強行為馬當跼踀成兩岸人員、資金、教育交流的一連串政策貼上“賣臺”的標簽呢?離開了“反中、嗆馬”這樣的“生存法則”,他們還能幹些什麼呢?

  經過這種“酸澀”的刺激之後,他們似乎有所“領悟”。於是有了上周蔡英文的“民進黨的支援者必須成長”;呂秀蓮的對兩岸問題要“與時俱進”,“本土派、獨派要面對現實,不應閉門造車”的説辭;也有了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鄭文燦對陳菊登陸的“低調肯定”。

  但如果就此便認為陳菊此番登陸是“民進黨有意修正其路線的一個信號”,甚至是這個黨“進步的開始”,未免有些過於理想化。不要忘了,民進黨內現在還供奉著陳水扁這樣一尊“佛”,現實的情況是,他對於已經被“司法”調查逼到墻角,只能將全部的“逃生”希望寄託在用意識形態鬥爭,強化綠營非理性顛狂狀態,以此換取他們的“情義相挺”,他比誰都明白“逢中必反”對於維繫這樣一種政治氣氛的重要性。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陳水扁上周突然做了一件令所有人“瞠目結舌”的事情:在庭訊中當庭宣佈解除對3名辯護律師的委任,同時聲稱絕對不會跟檢調指派的律師見面,將以“不接受、不配合、不答辯、不認罪”的“四不”態度“抗議當局對他的非法起訴、非法羈押、非法審判”。顯見的是,陳水扁要通過這種極端的手段繼續撩撥綠營內正在生起的“挺扁”氣旋,給民進黨再增加一道“枷鎖”,防止可能出現的“切割”苗頭。

  民進黨究竟何去何從?接下來的幾週時間是關鍵。(謝克)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